
出版社: 青岛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朗润集/季羡林集
ISBN: 9787555217909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人。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其问发表散文和译文多篇。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季先生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生之问 我前后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前一段是当学生, 后一段是当老师,一直当到现在,而且看样子还要当 下去。因此,如果有人问我,抚今追昔,在北京什么 事情使我感触*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师生之间的关 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古老的关系了。在过去,曾把 老师归入五伦;又把老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师 道尊严可谓至矣尽矣。至于实际情况究竟怎样,余生 也晚,没有亲身赶上,不敢乱说。 等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已经改成了新式的学 校,不是从《百家姓》《三字经》念起,而是念人、 手、足、刀、尺了。表面上,学生对老师还是很尊敬 的。见了面,老远就鞠躬如也,像避猫鼠似的躲在一 旁。从来也不给老师提什么意见,那在当时是不可能 想象的。老师对学生是严厉的,“教不严,师之惰” ,不严还能算是老师吗?结果是学生经常*到体罚, 用手拧耳朵,用戒尺打手心,是*常用的方式。学生 当然也有*不了的时候。于是,连十二三岁的中小学 生也只好铤而走险,起来“革命”了。 我在中小学的时候,曾“革命”两次。一次是对 一个图画教员。这人脾气暴烈,伸手就打人。结果我 们全班团结一致,把教桌倒翻过来,向他**。他知 难而退,自己辞职不干了。这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另一次是对一个珠算教员。这人嗜打成性。他有一 个规定,打算盘打错一个数打一戒尺。有时候,我们 稍不小心就会错上成百的数,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我们决定全班罢课。可是,因为出了“叛徒”,有几 个人留在班上上课。我们失败了,每个人的手心被打 得肿了好几天。 到了大学,情况也并没有改变。因为究竟是大学 生了,再不被打手心。可是老师的威风依然炙手可热 。有一位教授专门给学生不及格。每到考试,他先定 下一个不及格的指标。不管学生成绩怎样,指标一定 要完成。他因此就名扬全校,成了“名教授”了。另 一位教授正相反。他考试时预先声明:十题中答五题 就及格,多答一题加十分。实际上他根本不看卷子, 学生一交卷,他马上打分。无不及格,皆大欢喜。如 果有人在他面前多站一会儿,他立刻就问:“你嫌少 吗?”于是大笔一挥,再加十分。 至于教学态度,好像当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概念 。教学大纲和教案,*是闻所未闻。教授上堂,可以 信口开河。谈天气,可以;骂人,可以;讲掌故,可 以;扯闲话,可以。总之,他愿意怎样就怎样,天上 天下,唯我独尊,谁也管不着。有的老师竟能在课堂 上睡着。有的上课一年。不和学生说一句话。有的在 八个大学兼课,必须制定一个轮流请假表,才能解决 上课冲突的矛盾。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教授都是这样, 勤勤恳恳诲人不倦的也有,但是这种例子是很少的。 老师这样对待学生,学生当然也这样对待老师。 师生不是互相利用,就是互相敌对。老师教书为了吃 饭,或者升官发财。学生念书为了文凭。师生关系, 说穿了就是这样。 终于到了1949年。这是北京师生关系**跨时代 的一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从这一年起,老师在变,学生在变,师生关系也 在变。十四年来,我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令人赞叹感动 的事情,我不知道有多少夜因欢喜而失眠。当我听到 我平常很景仰的一位老先生在七十高龄光荣地参加中 国***的时候,我曾喜极不寐。当我听到从前我的 一位十分固执倔强的老师*到表扬的时候,我曾喜极 不寐。至于我身边的同事和同学,他们踏踏实实地向 着新的方向迈进,*新月异,他们身上的旧东西愈来 愈少,新东西愈来愈多。我每次出国,住上一两个月 ,回来后就觉得自己落后了。才知道,我们祖国,我 们的老师和学生,是用着多么快速的步伐前进。 现在,老师上课都是根据详细的大纲和教案,这 都是事前讨论好的,*不能信口开河。老师们关心同 学的学习,有时候还到同学宿舍里去辅导或者了解情 况。备课一直到深夜。每当夜深人静我走过校园的时 候,就看到这里那里有不少灯光通明的窗子。我知道 ,老师们正在查阅文献,翻看字典。要想送给同学一 杯水,自己先准备下一桶。老师们谁都不愿提着空桶 走上课堂。而学生呢?他们*大多数都能老师指到哪 里,他们做到哪里。他们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我曾 在一个黑板报上看到一个学生填的词,其中有两句: “松涛声低,读书声高。”描写学生高声朗读外文的 情景,是很生动的,也是能反映实际情况的。**, 老师教书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学生 念书,也不是为了文凭。师生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的目 标。他们既是师生,又是同志。这是几千年的历** 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现象。 …… P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