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自然的箫声(导读注释版)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导读注释版)
作者: 蔡志忠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20
折扣购买: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导读注释版)
ISBN: 9787020168910

作者简介

蔡志忠 生于1948年,台湾彰化人,著名漫画家。十五岁起便成为职业漫画家,1983年开始创作四格漫画,已有一百多部作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多种语言出版。 1999年获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会奖,以表彰他“通过漫画对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2011年获“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内容简介

导读 韩晖 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是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部书。它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发扬光大(后代并称老庄);它自觉地把超凡脱俗的思想寄托于寓言中呈现,文风诡谲奇特,汪洋恣肆,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成就最突出的作品。 一 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间在世,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他曾在宋国做过管理漆园种植和漆器制作的“漆园吏”(一说漆园是地名)(《史记·庄子列传》)。他一生大抵生活清贫,曾穷居陋巷,过着织草鞋为生的生活(《庄子·列御寇》),有时不得不向人贷粟度日(《庄子·外物》)。但他很清高,鄙视功名利禄和世俗观念,追求精神自由。《山木》篇载,他穿着打补丁的破衣和破鞋去见魏王,魏王觉得他穷困疲惫,他却认为自己只是物质生活上的贫穷,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疲惫。《秋水》篇载:惠子做魏国国相时,庄子前往看望他,惠施害怕庄子来代他为相,庄子则以“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自比,视相位为腐鼠,表现了对富贵权势的淡泊。《秋水》篇载:楚王曾派遣两个大夫去请他到楚国为相,他当时正在濮水垂钓,闻听后从容而钓,头也不回,并以自己不愿做庙堂之上已死的神龟,以“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为喻,风趣地表明,他把名利权势、荣华富贵看作是对生命的戕害,是对人生自由的牺牲。他熟悉各家学说,生命中交往密切的朋友,唯有学识渊博的名家“合异同”派的代表惠施。从《庄子》的记述看,他和惠施是辩友,二人曾就“大”有用无用(《逍遥游》)、人有情无情(《德充符》)、“鱼乐”是否可知(《秋水》)等问题进行过辩论。惠施死时,他曾去送葬,在其墓前表露出“吾无以言”(《徐无鬼》)的神情以示独特的哀悼。他反对当时诸侯的兼并战争,也鄙视当时的百家学说,对它们作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他信奉老子的“道”,一生崇尚自然,主张齐万物、一死生,追求无待的逍遥自由和顺应自然之道、安时处顺,是战国中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也教授学生,带学生出游,但不是游说诸侯或干政,而是寻求自然乐趣,并就日常生活出处,以自己的思想对弟子时有教诲。他是自己思想的实践者,其妻死时,他鼓盆而歌,以为她是返归永恒的自然,无可悲戚(《至乐》)。他自己将死时,弟子要厚葬他,他以同样超脱的态度叮嘱弟子,他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列御寇》)。他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是寂寞无闻的一生,也是外冷内热、激烈批判现实和文明异化,并对自己的理想孜孜以求的一生。他的著作,《史记》本传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奉为道家之宗。唐代大兴道教,天宝元年(742)他被封为“南华真人”。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的《庄子》为三十三篇本,是晋郭象在崔二十七篇注本、向秀二十六篇注本和司马彪五十二篇注本的基础上删定而成,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自宋代苏轼怀疑《庄子》中掺杂伪作以来,经过历代学者考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出于其门人、后学之手。全书基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有大体统一的写作风格。《庄子》的历代注本很多,比较重要的古代注本有晋郭象的《庄子注》、明焦竑的《庄子翼》、清王夫之的《庄子解》、清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 二 《庄子》一书并非都是庄子的作品,但大体上都是庄子学说或庄子学说的发展及变异。这里就其中符合庄子学说的思想,简介如下: 庄子思想的根基是道论。庄子关于道的思想渊源于老子,但又有自己的发展。如《大宗师》等篇中论述道自本自根,道为万物的本源,道是永恒的,道无终无始、无名,道超越时空、不可言说,道的自然无为等方面,皆与老子相同。其不同的地方,是对道物关系的论证。他更明确地论述了道不是物(《知北游》等),独创性地论述了道无所不在,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看法(《知北游》《齐物论》《天地》等)。尤其是后二者是庄子认识论和人生论的基础。 庄子的认识论,主要见于《齐物论》,而又贯穿于各篇之中。他的认识论是基于对自然、社会、人生、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困境、困惑,以及其对道的认识上的。他认为,传统和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文明的认识,都是不可靠的、有限的,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自由、安宁和幸福,是徒劳无益的,应当否定。他在对这些物论进行否定论述时,用的突出的论证方法就是学界常说的带有辩证属性的相对主义方法。他指出,俗常的认识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其认识角度和立场是相对的、表象的、局部的、不确定的,如《秋水》言俗常认识云:“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在以相对主义方法论证俗常认识的不可信之后,他提出应当从道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万物和物论,而从道的角度与立场看,万物是没有贵贱而平等齐一的,俗常所说的是非、善恶、生死、对错、真假、高低、大小等等其实是没有差别的。 庄子的道论、认识论都是为了其人生论。人生论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包括现实人生论和理想人生论。他认为世俗人们的现实人生,受世俗仁义忠信等各种价值观和规范的驱使,求富、求贵、求美服、求好色、求名利,都是以物易性,戕害了人的自然本性,不能“任性命之情”,都应当彻底弃绝(《至乐》《齐物论》《盗跖》等)。人在现实人生中,应当效法道的自然无为之性,对是非、变化、生死、得失等安之若命,“任其性命之情”;不遣是非,以与世俗相处;安时处顺,处于材与不材、有用与无用之间,以全生养性(见《大宗师》《德充符》《人间世》《山木》等)。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是逍遥境界。这种境界是没有任何限制、无所依待、绝对自由、与道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获得,需要超越世俗道德的束缚,破除物我的分别,依“道通为一”看待万事万物,无功、无名、无思、无虑、无知、无己,通过“坐忘”(《人间世》)、“心斋”(《大宗师》),最终才能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的逍遥境地。 庄子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应帝王》中,庄子认为宇宙万物是浑一的,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因而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能够顺应大道、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宜为帝王。他向往的是合于道的“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 庄子的美学思想也是和其道的思想交融统一的。他认为天地间最高层次的“大美”,充分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特性,具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无限性,是无所比拟的美。人为创造的艺术,如果能在精神上与“道”契合,也是美的。他还认为美不可言传,只能意会,人们应该“得意而忘言”(《外物》)。 书摘插画 P6 【原文】 小知不及大知〔1〕,小年不及大年〔2〕。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蟪蛄不知春秋〔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8〕,众人匹之〔9〕,不亦悲乎? ——《内篇◎逍遥游》 【注释】 〔1〕 知(zhì):通“智”,智慧,才智。 〔2〕 小年:短命。大年:长寿。 〔3〕 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4〕 蟪蛄(huì ɡū):一种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代指一年。 〔5〕 冥灵:传说中的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6〕 大椿:传说中一种活得很久的大树。 〔7〕 此大年也:郭本无此句。然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今据陈碧虚《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引成玄英疏本增补。 〔8〕 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人物。据说曾为帝尧之臣,活了八百岁。乃今:而今。以:凭。久:长寿。特:独。闻:闻名于世。 〔9〕 匹:比。之:代指彭祖。 P8 【原文】 汤之问棘也是已〔1〕:“穷发之北有冥海者〔2〕,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3〕,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4〕,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6〕。斥笑之曰〔7〕:‘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8〕,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9〕!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10〕。 ——《内篇◎逍遥游》 【注释】 〔〕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之君。棘:即夏革,商汤时的贤大夫,商汤曾拜他为师,上古时“革”“棘”发音类似,故也有写作“棘”的。是:这样。已:语助词。 〔2〕 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即不毛之地。发,草木。 〔3〕 修:长。 〔4〕 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 〔5〕 羊角:一种旋风,因回旋向上如羊角状而得名。 〔6〕 绝:穿过,超越。且:将要。 〔7〕 斥(yàn):小泽中的小雀。斥,小泽。 〔8〕 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为一仞。 〔9〕 至:极点。 〔10〕 辩:通“辨”,辨别、区别的意思。 漫画大师蔡志忠所创作的中国古籍经典漫画是许多人的国学启蒙漫画,颇具影响力,开起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庄子:自然的箫声》系蔡志忠以古籍《庄子》为基础创作的漫画,在他的妙笔之下,艰涩难懂的古文不再令人望而生畏。他以简洁清晰的画面、浅显易懂的白话、风趣幽默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古人思想,超越语言与文字的隔阂,替这些重要经典做了适切的诠释。与此同时,他本人旷达、超脱的人生哲学、对经典独到的见解也融会其中,展现出他充满智慧的心灵世界。 【丛书简介】 中国早期思想家的著作影响深远,漫画大师蔡志忠一直致力于用轻松诙谐、独特圆融的画风将古典智慧带入现代人的生活,开启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是许多人的国学启蒙漫画,独创了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他的妙笔下,艰涩难懂的古文不再令人望而生畏。简洁清晰的画面、浅显易懂的白话、风趣幽默的故事,跨越了语言文字、地域文化的隔阂。与此同时,他本人旷达超脱的人生哲学,以及对经典独到的见解也融会其中,展现出充满智慧的心灵世界。 每书卷首配有专文导读,后文处附每则漫画故事的原文出处及注释,读者可以一边看漫画,一边学原典。这套畅销三十余年的国学漫画经典,将为您轻松打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