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画说老北京古建筑)

晨钟暮鼓(画说老北京古建筑)
作者: 张克群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49
折扣购买: 晨钟暮鼓(画说老北京古建筑)
ISBN: 9787111315032

作者简介

张克群,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退休定居美国。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 作者家学渊源,亲友中名人辈出。父亲张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与钱学森自幼即为同窗好友。母亲陆士嘉,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和中国籍留学生,参与筹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委员,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专业。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老师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儿子高晓松,著名音乐制作人。 生活中的作者幽默爽朗,乐观达然,认真负责,坐言起行。

内容简介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其领域涉及建筑、工艺美术、绘画、雕塑、音乐、 天文等,给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添了极丰富的内容。尤以各类浮雕、砖雕 、铜铸及泥塑、壁画最为精彩,在大小寺庙中无处不在。为了宣扬佛教的博 大精深,也为给僧人们的生活增添些情趣,古代艺术家们在庙宇的艺术塑造 方面真是费尽心机。大到整个庙宇的布局,小到抱鼓石、栏板、柱头、墙面 的花饰,无不精雕细刻。用“雕栏玉砌”四个字形容,真是贴切得很。在本 书中我仅仅罗列了一小部分,仅供参考。这一主题如果尽情发挥,足够写一 大本书的,这里咱们只能遗憾地蜻蜓点水啦(见彩图“石牌坊”到彩图“铜 香炉”)。 佛寺是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早先,天竺的佛教不拜偶像,因此没有供 佛的地点。它们的佛教建筑主要是坟、佛祖塔和石窟3种。坟,印度叫萃堵 波,是一种倒扣的半球形建筑物,上面还拔出一个尖;石窟是僧侣们在深山 修行时依山凿建的三合院式的住宅;佛祖塔是一种锥状的高耸构筑物,里面 供着佛祖舍利。这三种建筑形式后来都传到了中国。 萃堵波到了中国,有一部分一直保留着印度味,只不过比例变了,肚子 缩小而顶尖变大了,像北海的白塔和妙应寺的白塔。 印度佛塔除了供奉佛祖的舍利子外,还有一种塔是有道高僧的坟冢。这 种建筑形式传到中国后,与我们原有的重楼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有中国 特色的塔。 早期,中国的佛教徒们的膜拜中心仍如印度一样是佛塔,如公元1056年 所建应县木塔即在全寺的中心。后来觉得冲着没有舍利子的塔磕头有点儿没 道理,渐渐转向了拜佛像,于是安放佛像的大殿代替塔成了佛寺的中心。这 时的塔有的退居二线,建在中轴线末端后院里,如妙应寺白塔寺;也有的反 倒放在最前面大门两边,如原悯忠寺;也有的完全把塔当成圆寂高僧的纪念 碑而另设塔林,如潭柘寺。塔渐渐成了佛教的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建筑了。石 窟也不再是僧侣们的住所,而成了石头大佛们的栖息地了。 除了从人家印度舶来的佛教建筑外,中国更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一种建筑 物,即佛寺。因为印度传来的以上3种建筑物都没提供讲经的场所。原来, 释迦牟尼最初创教时,没有固定的说法场所,一般都是在树林里找个凉快地 方,连说的带听的全都席地盘腿而坐。这种说法场所在印度叫阿兰若,意思 就是树林子。印度气候炎热,一年四季待在树林里也冻不着。可是到了中国 ,僧侣们就给冻的不得不进屋了。 第一批印度僧侣刚来到中国时,地方官员是在一个叫鸿卢寺的官府接待 他们,以后“寺”这个词就成了佛教活动场所专用的了。后来,一些笃信佛 教的富人们贡献出自己家现成的中式四合院,前房供佛,后院讲经。人们发 现这种建筑布局挺适合佛教的教意和宗教仪式的,因此寺庙就在四合院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了。再者,早期在印度,人们膜拜的对象是舍利子,即佛牙。 释迦牟尼圆寂时已是79岁高龄,就剩4个牙了。人家悉达多没有名利思想, 不像有的人还没死就把自己打扮成佛了,他根本没料到自己的牙日后会成了 神物,先前拔的或自行脱落的牙也就没留着。这下麻烦了,全世界的信徒们 都抢着要那4颗宝贵的牙!中国有幸得到一个,可这一个牙哪儿够供的呀, 大多数寺庙便干脆改以崇拜佛像为主。 在佛教里可供奉的佛像除了最重要的释迦牟尼本人外,粗略统计一下还 有好几十个。要把他们全都放在屋子里,中式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一层一 层的院子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典型的佛寺平面布局一般都设一条中轴线,重要的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 ,次要建筑分列两旁。这些建筑物按功能可分防卫、供奉、修行三类。 属于第一类的有山门和天王殿两座建筑。除了当门用以外,它们还起着 一种心理准备的作用。你看,在山门里一左一右站着哼哈二将,先给人一个 下马威,叫你不敢嘻嘻哈哈的,必须得收起凡念一心向佛。 山门多用砖砌,下开1个或3个不大的门洞,以体现其坚不可摧。进了山 门走不了几步,在天王殿里再吓唬你一回。这一次人数加倍,四大天王分列 两旁,有持剑的,捏蛇的,打伞的,弹琵琶的。他们脚底下都踩着青鼻子绿 脸的小鬼,你要是老老实实的,天王们就佑护于你,否则就对你不客气! 顺利地通过天王殿,就到了一个较大的院子,中间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 大殿是大雄宝殿。殿里面湍坐着佛祖如来等3尊大佛,左右分列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两旁的偏殿或厢房往往被叫做弥勒殿、药师殿、观音殿、祖师堂( 供达摩老祖)等等,用来供奉与这些名字相应的佛祖们。大殿和偏殿构成了 第二类建筑——供奉类。 第三类建筑是修行类的,因其不对外,被放在后面的第三进院子里,有 禅堂、念佛堂、水云堂等。僧人们在此聆听讲经、打坐修行。一般人进不到 这里,除非你打算落发为僧。 最后面的一进院子一般是藏经楼。作为中轴线上建筑群的结束,藏经楼 往往建成两层楼房。 佛教一般要求出家人从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定居于一个寺院, 不得随意居住。因此寺庙中除去做法事的部分外,还要有很大的生活用房。 这类房屋一般设在跨院,包括寝堂、茶堂(接待)、延寿堂(养老)、斋堂(进 餐)、香积堂(厨房)以及浴室、库房等。另外,大型寺院山门内还设有左钟 右鼓二楼。晨敲钟暮擂鼓,除了报时,亦可营造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气氛。所 谓“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可见敲钟之必须。 下面,让我们看看北京地区几个典型的佛寺,以及在那些庙里发生的故 事。 潭柘寺 潭柘寺在西郊门头沟区潭柘山的山腰里,始建于西晋(公元256~316年 间)。可算得上一座老庙了,因此北京人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 说法。跟一切的大型建筑一样,它的名字也曾改过多次。基本上是大修一回 ,就得改个名字,要不人家投入人力物力修它干嘛呀,总得留下点痕迹吧。 它最初的名字叫嘉福寺,因山上有泉水,唐代改为龙泉寺,后来还叫过万寿 寺、岫云寺。后来干脆就以本地特产的龙潭和柘树为名,叫了潭柘寺。 修建潭柘寺的人极其懂得尊重自然,既然处在山里,就来个依山而建, 山势正好把院落逐进升高,不费什么劲就得到了宏大雄伟的气势。全寺共有 3条纵向轴线。主要轴线上自然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之类主要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的等级非同小可,它用的是重檐庑殿屋顶,黄琉璃瓦 绿剪边,台基下加汉白玉栏杆,规格远高于一般佛寺。估计是康熙三十一年 (公元1692年),皇上亲自来过之后,又赐了金子,有了钱及皇上做后盾,重 建时把等级抬高了。 大雄宝殿的正吻应当是“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的螭吻,他被塑造 成一对,高踞在屋顶之上,俯瞰芸芸众生。民间传说有一回康熙皇帝前来拜 佛,那俩小龙低头一看,乖乖不得了,真龙来啦,赶紧跑吧!刚一动弹,被 眼尖的康熙看见了,忙叫了一声:“站住!”哥俩吓得没敢再动。康熙不放 心,命人用两条粗大的金链子把他俩锁了起来,于是他俩便老老实实地趴在 那儿,至今未动地方,那链子也还在屋顶上。你要是仔细看,可以发现它们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的正式名字叫“镀金剑光带”。它们不但是装饰品 ,而且兼有避雷针的作用。 相传元代忽必烈有个爱女,名叫妙严。曾几何时,她也是一位舞枪弄棒 的女中豪杰。后来自觉杀生太多,决心皈依佛祖,到此出家。妙严自出家后 ,十分虔诚,每日必到观音殿来拜佛,求佛祖饶恕她那杀人不眨眼的祖先们 。几十年来,她脚下那块砖上竟磨出了30多厘米深的脚印,可见心意之诚。 潭柘寺香火旺盛,常住寺内的和尚最多能有上千人,平时也有三五百人 ,那口供和尚喝粥的熬粥大铜锅直径竟有3米,深2.2米,一次能下米16斗。 熬粥的小和尚估计都得蹬着梯子干活儿。 在潭柘寺前方有本寺历代名僧的墓塔群,称做塔林。实际上,去潭柘寺 最先看见的倒不是寺庙,而是这个塔林。塔林分上、下两院,共有72座大大 小小的塔。上院为清代塔,下院是金、元、明代塔。塔的式样多为砖砌密檐 实心。从塔的高矮和层数可以看出埋在它里面的高僧有多高。我认为以金大 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所建通理禅师墓九层塔为最高大。公元1185年为金代 高僧政言所建一小石塔,塔虽不大,却是用整块石头雕出,也算一奇。 P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