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十讲/中华文化公开课

礼仪文化十讲/中华文化公开课
作者: 罗栖
出版社: 当代世界
原售价: 46.80
折扣价: 30.00
折扣购买: 礼仪文化十讲/中华文化公开课
ISBN: 978750901358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所以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一章。那么, “礼”究竟是什么呢? 遍翻中国古籍,谈到“礼”时其含义千姿百态 ,其内容包罗万象,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下面几方 面的内容。 “礼”是人与兽类相区别的标志 人作为灵长类动物,与动物有共性,也有很大 的区别。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礼记·冠义》中说 :“凡人之所以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 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 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 禽兽无礼,故夫子聚扈。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知自别于禽兽。”古人认为,人与兽类的区别不 是能不能说话,而在于是否懂得“礼”。动物没有 “礼”,所以会父子合用一个性配偶。人不同,人 懂得同姓不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的礼仪 ,所以,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远离了兽类。 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 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昭公 二十五年记载了赵简子与子太叔的对话,其中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些 都说明了“礼”是仿照自然法则而制定的,所以是 “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 礼是治国的方法与根本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一般指礼貌、礼节, 但在我国却用于治国,可以说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一大特色。在《左传·隐公十五年》中有“礼,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语 ·晋语》中也有“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 终。”由此可见,在古人眼里,“礼”在安邦定国 的问题上起到的是纲领性作用。 “礼”是“法度之通名” 清代文人纪晓岚说:“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 ,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 行政法都可以统称为“礼”。古代中国在中央与地 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处理原则上,都 是用“礼”的形式来体现的。 “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在先秦时期,学者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 德”的要求,即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等的 要求,为此,学者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如婚礼应 该如何举行、丧服应该如何穿着,对父母应该如何 侍奉、对老师应该如何尊敬……这些行为规范也被 称为“礼”,“礼”便成了衡量人的社会活动的标 尺。 “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对不同的人应该持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