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变革

艰难的变革
作者: 邵宁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9.72
折扣购买: 艰难的变革
ISBN: 9787521767483

作者简介

邵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1952年7月出生,1969年由北京赴陕西延安插队。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取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4年到国家经委办公厅、综合局工作。1988年任国家计委综合司副处长,经济研究中心综合组副处长、处长,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研究部副主任。1996年任国家经贸委企业局副局长、局长,1998年任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司长兼企业脱困工作办公室主任,2001年任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2003年5月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3月,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内容简介

重建集中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在实现了举世瞩目的 30 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关键性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巨大的产业挑战。 目前,支撑了中国经济前一个阶段高速增长的上几代支柱产业已经增长乏力,要素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国内市场饱和,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摩擦不断,而且受到后发国家的成本挤压。在这种转折性的阶段,我们必须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培育和发展新一代支柱产业,来承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责任。这应该是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产业内涵。 新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在新一代产业技术的基础之上。在当前极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已不大可能从国外购买到相关技术。因此,自己解决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来源问题,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支柱产业,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完成的产业使命。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是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痛点。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和新产业发展的主体,即使我们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进展,产业化和市场开发仍然要靠企业来完成。所以,在我国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的企业承担着无可替代的重大历史责任。这一点似乎没有必要强调。但我国曾长期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历史惯性和传统思维使我们一些政府部门的自我感觉非常好,潜意识中并不尊重企业,也不重视研究企业的问题。这种观念需要改变。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状态不是很好,投资意愿不高,原因既有现实困难,也有经营环境方面的顾虑,这需要我们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尽快恢复民营企业的信心。今后一个时期,外资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但在西方国家联手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背景下,期望外资企业带进来我们不掌握的先进技术已不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有企业在稳定经济增长、实现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竞争性国有企业目前仍主要布局在传统产业,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但发挥不了带动作用,自身的生存都会面临风险。 除了产业发展责任外,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将更加重大。今后若干年,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会非常紧张,特别需要有稳定的优质税源,国有企业每年上缴的各类收益金也会增加。随着老年社会临近,我国的社保压力也会与日俱增,各方面都寄希望有更多优质的企业国有资产来支撑社会保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将是未来我们国家一个极重要的稳定因素,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方面。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国有企业必须稳定住、发展好,绝不能出现问题,否则我们可能会面临很大风险。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已经过去了 20 多年,人们对这个时期的印象已经逐渐淡漠。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可能会认为,国有企业一直就很好,而且就应该好。然而,国有企业当年的困境很多老同志还历历在目:一些困难企业不但交不了税,还要靠政府和银行的钱发工资;一些国有企业严重资不抵债,破产时需要外部补助职工的安置费用。国有企业当年能够摆脱困境,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是千千万万人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才换来的改革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完成,我们切不可认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之路已经走通顺了。目前,国有企业在结构上还没有完全调整到位,管理体制上还有不少难点问题没有解决,内部的传统观念和僵化机制、外部的政企不分和行政干预很容易重新回归,国有企业的状态还远远不能高枕无忧。国有企业如果搞得不好,不但交不了税、补不了社会保障,还要靠外部来保职工的基本生活。这种情况 20 年前曾经很多,而且不是不可能再次发生。 近几年,我国一些规模很大、社会影响也很大的高校企业陆续出现了危机,这些企业在性质上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辽宁的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天津的渤海钢铁集团前一段都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些企业都是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这些情况表明,国有企业如果不能保持好的改革发展状态、抓不住市场机会,目前相对较好的局面并非没有逆转的可能。在当前传统产业普遍市场饱和、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一旦倒下去很难再翻身,这与二十年前的情况还是很不一样的。 在我国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国有企业要承担比以往更加重大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为国有企业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以确保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否则代价会大到我们承受不起。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格局的要求,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实现的目标。 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况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两个重大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一是重建集中统一监管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企业国资监管机构的专业化建设。这两个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比较好的前景,虽然仍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否则,隐患巨大。 中统一监管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具体工作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对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相关职能要集中行使,第二层是原由各政府部门分别管理的国有企业要转由企业国资监管机构统一监管。其中第一层含义的要求是前提性的,否则第二层含义的要求即使做到了,监管效果也不一定能够保证。 党的十六大之后,在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改革背景下,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对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集中统一行使的体制格局。这一关键性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也为之后我国国有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这一体制之所以能够取得好的工作成效,原因是对四个重大问题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第一,通过分离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政企分开,这是以往改革中一直未能突破也是在企业层面解决不了的难题。如果政企不分开,政府可以干预国有企业而不负任何责任,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就无法保证,企业的经济责任也说不清楚。概言之,国有企业改革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政企要分开;而政资分开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政企能够分开的唯一途径。 第二,初步形成了对国有企业相对独立的监管系统,探索了一套符合企业经营规律的管理办法。国有企业要在市场上从事经营活动、要参与市场竞争,其属性与党政机关完全不同。如果把国有企业当成党政机关、把国有企业负责人当作党政干部进行管理,企业的行为必然会行政化、企业领导人员必然会官员化。若如此,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必然退化,在市场竞争中很难有大的作为。 第三,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责任主体。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工作转化为明确的行政责任,国有企业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国有企业如果发展得不好,责任主体无法向国家和社会交代。责任明确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工作动力,使责任主体不敢懈怠,而且要保证工作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众多的参与主体都有权力而没有责任,不但部门矛盾难以避免,工作效果也无法保证。 …… ?本书由一位中国国企改革政策制定者和长期领导者精心撰写,他以纪实性的叙述方式,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国企改革的波澜壮阔四十余年历程。这部著作首次全面记录了国企改革发展史。 ?作者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回顾和审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沿革历程,让读者在了解与梳理我国国企改革历程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思路。 ?企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成功转型为中国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本书系统总结了国企改革中的丰富经验,破解了西方对中国发展的误解,生动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 ?作者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生动地描绘了改革历程中政府决策者、企业领导者、学者智囊等各个层面人物的鲜活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些历史参与者的真挚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受感动。 这是一部涵盖数百万企业、数亿人命运的史诗,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忠实记载。它不仅是研究国企改革的重要文献,更是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