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80后小说创作论

台湾80后小说创作论
作者: 张帆|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3.04
折扣购买: 台湾80后小说创作论
ISBN: 9787522533858

作者简介

张帆(1982-),女,福州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台港澳文学专业,就职于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015年获得副研究员资格。2017年聘为副研究员。2018年5月8日至8月8日赴台湾交通大学访学三个月。研究方向为台湾文学及文化,近两年主要从事台湾80后青年世代文学及文化思潮研究。主持国家国家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及报纸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 台湾80后世代在文学史上的崛起 世代是台湾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文学史断代的一种方式,世代往往指涉的是一个世代群体共同的审美、意识、价值观等,并通过描绘这一促成文学改变、形成文学浪潮的年龄群体,来建构总体的文学转折与文学景象。台湾文学史上,世代的概念在频繁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更迭。如原属地质学概念的“新生代”被普遍指涉年轻世代群体,“新生代”概念在台湾的出场可上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年轻知识分子为革新除弊走上历史舞台,文坛出现了与世代相关的论述。在现代诗论战中,李国伟的《文学的新生代》是目前所见较早以“新生代”命名的文章,作者将当时文坛分为上一代、前行代与新生代,新生代的张扬意味着对成规的突围和对新价值的渴望:“新生代作家必须扬弃前行代的疏离心态,而以关心而非闭锁、现实而非超现实、平民而非贵族的态度,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见当时论者将新生代视为文学理念与思想上改革与创新的新生力量。80年代以来,与新生代内涵相近的“新世代”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出版物及文学史叙事中。其中,林燿德等人以新世代命名的书系和大量相关论述起了重要作用。除“新生代”“新世代”及“中生代”等用语外,20世纪90 年代以来,台湾社会还出现了更加细分的“年级”概念,如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等,以十年为一时段来界定不同出生时段的群体。事实上,年级并不会取代世代,而常与世代并存。那么“年级”的意义何在?一种解释是:“‘年级’的用法,如几年几班,不仅是从时间点上召唤了人们的回忆,同时‘几年几班’也深刻地把我们拉回过去小学和初中分班的经验,是一种强调个人化的认同。”另一位观察者指出:“年级”的出现,与当时属于年轻世代的“五年级”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时间意识”有关。萧阿勤曾以世代理论分析了台湾20世纪70和80年代总体的世代意识,指出世代意识和国族认同、历史叙事这些政治挑战和文化建构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实存世代是形塑历史变迁的性质与方向的重要行动者。 21世纪以来,“新世代”已然成为代表台湾当代社会新思潮、新文化、新价值取向的现象级词语。从网络虚拟空间的群聚和动员,到社会运动的风起云涌,从各种小众前卫的媒体以新世代为议题,到各大传统媒体的介入与关注,从创立独立媒体平台到成立校园杂志,媒体、研究界也纷纷使用各种名词去定义他们:“崩世代”“太阳花世代”“草莓族”“e世代”“凯飞族”“Me世代”“小资世代”“同乐世代”“Y世代”“奈秒世代”,等等。这些或褒或贬的词语从80后世代的文化品位、工作态度、消费习惯、社会运动、网络个性、价值取向等方面概括了这个世代的特点,把这一世代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影响力、与上一世代有所区隔的群体来解读,同时也强调了这一世代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这些命名的具体指涉有时会相互交错、重叠,但大多提示着时间意识对社会和人群的强烈冲击,能产生一种时间的加速度感和更新换代的“维新”意识,对年轻世代可能激发某种凝聚力和区隔“他者”群体的“我群”认同感,也可能引发某种心理排斥。同时,对于社会精英阶层或掌握权力的成年人而言,“新世代”意味着某种潜在挑战,也会刺激和增强中生代或中坚代的某种自我认同,还可能带有某种集体性怀旧意识。 正如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以世代之间关系作为标准,将社会文化区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指向了人类生活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原始社会和那些小的宗教与意识形态飞地都属于最初的前喻文化,其权威来自过去。之后,伟大的文明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变化,需要发展公益,特别需要利用同侪之间、友伴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师兄弟之间的并肩学习。而我们今天则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年轻一代在对神奇的未来的后喻型理解中获得了新的权威。”对于新世代的关注,世代、年级论述的频繁出现,意味着台湾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动、生活面貌飞速变化、代际差异增大的后喻型社会形态之中。学界如此阐释:“台湾社会之所以针对‘世代’不断提出论述,是因为既有论述无法充分呈现现今活泼的世代生活面貌。社会原本有一套语义系统:即‘年龄的语意社会学’,以‘身体的生命成长状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而非‘时代的成长背景’去赋予年龄的社会文化意义。所以‘年级’与‘世代’的论述是尝试建构一套更贴近‘生活世界’的社会语义学:从不同年龄层的时代成长背景、共同享有的集体生活经验与价值观念,捕捉对生活的不同认知与实践方式,凸显出年龄的社会文化意涵。” 21世纪以来,台湾文学场域开始出现大量关于80后世代作家的关注与讨论,2004年《文讯》第230期推出“台湾文学新世纪(2000—2004)文学新世代”专题;2010年《文讯》按新诗、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类连续推出“浪潮涌进,长流不尽:台湾文坛新人录”系列专题;2011年9月,由台文馆主办、《联合文学》承办“私文学年代:七年级作家新典律”论坛,是第一场以七年级为主题的大型活动,邀请了多位学者、作家与年轻世代对谈。2009年9月号《联合文学》推出“二十一世纪,新十年作家群像”专题。2018年《联合文学》重新推出“新十年作家群像野生观察2.0”,凸显新旧十年作家群体的更迭与对比。2011年,由杨宗翰策划的《台湾七年级文学金典系列》出版,分为小说、散文、新诗三册,该书是由“七年级”作家来筛选、整理、评论同世代的作家作品,意味着80后世代作家试图摆脱文坛对自己的标签化,从世代内部的位置去重新定义与描述自己的世代感受与美学风格。2016年《幼狮文艺》从4月号到8月号策划了“七领世代创作展专辑”,将80后世代称为七领世代,分别对80后世代的小说、诗歌、散文创作进行展示评价。2016年宇文正、王盛弘编的《我们这一代:七年级作家》收录了26位七年级作家,等于宣告了一个全新世代的到来。这些以80后世代为主体的专题大量涌现,意味着80后世代作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群体与文学世代。 ………… 本书对我们了解台湾近年来台湾小说思潮及反映的社会心态有着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