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附光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

哈尼族(附光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
作者: 罗淳//晋群|主编:翟振武
出版社: 中国人口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哈尼族(附光盘)/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
ISBN: 9787510125720

作者简介

晋群,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完成新闻学本科教育,获得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管理硕士,前新华社记者,2005年进入云南大学工作,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教材1部,为云南电视台撰写多部纪录片,参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美国布隆博格基金会、英国儿童救助会、香港乐施会等多项国际项目。 罗淳,男。198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经济系本科,随后留校从事人口经济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1997年考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人口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6月毕业并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教授职称。2006-200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做访问学者。现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人口研究所所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内容简介

聚居于大山之中的哈尼族深知仅凭自身或小群体 的力量无法与大自然相抗衡,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 实践中,形成了哈尼族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 哈尼族狩猎、采集或野外祭祀进食时,不论人数 多寡,所有的食品均是人均一份,即使只是一个初次 “出征”的少年,也不会在长途狩猎的过程中因力弱 年小而被抛弃;相反,他得到的食物和猎物完全与身 经百战的壮年猎手相当。这种做法也是哈尼人在长期 的现实考验面前总结而得的经验和训诫。因为在远古 时代的采集、狩猎等活动中,食物获取常常非常偶然 ,为了解除一些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因未获取食物所 面临的困境,哈尼族形成了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习 惯。 显然,这种习俗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平均分配生 产生活资料的痕迹,但在此后哈尼族现实的生产和生 活中,慢慢变成一个民族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行为 准则,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使哈尼族相互之间 奉行团结互相精神,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 担。这种行为规范被哈尼族称为“阿纠纠”,亦称“ 昂交交”。 “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 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 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 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这是 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 有效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阿纠纠”其实只是对互帮互助的一种普遍说法 ,在现实生活中,它有着更细致的划分,包括才梯纠 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 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一切具 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 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 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由此出现了 “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 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等现象。“阿高高 ”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 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 村寨外、相识人之间。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 关系。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哈尼族产生商 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 除了对本族人讲究齐心协力之外,在人际交往中 ,哈尼族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他们认为客人到家 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认舅舅 ”就是哈尼人的一种充满趣味和善意的民间风俗。在 夏日的黄昏或是初春的早晨,如果你路过哈尼山寨, 可能会在路边“偶遇”身背幼儿的哈尼少妇,并随手 抓一把炒黄豆给你吃。这时,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 为这是哈尼妇女在“认舅舅”,旨在表达友好和敬意 。 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回娘家 ,途中过河时,突然遇见一个吃人的魔鬼。她随机应 变,抓起一块石头打过河去,石头飞到对岸,魔鬼以 为人飞过去了,就跟着跳过河去。正在这时,来了一 个过路的汉子,把魔鬼消灭了。为了感谢过路的救命 之恩,少妇领着孩子认他为舅舅。从此,哈尼人家就 有了这个习俗。 “认舅舅”一般在孩子满三四个月之后进行。哈 尼妇女会带上一包糯米饭,两个熟鸡蛋或是鸭蛋,一 两斤炒黄豆上路。当遇着迎面而来的人,不论认识与 否,都要请他吃炒黄豆。经过小溪、小河时,则将事 前准备的一块扁平圆滑的小石头扔过去,以示消灾除 祸,并祝路人路途平安顺利。其实,“认舅舅”这种 民俗也隐含着哈尼族寻求“外部”支持的生存诉求。 P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