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规模思维
ISBN: 9787521743180
跨学科设计专业教授,纽约新学院跨学科项目的副教务长,帕森斯设计学院跨学科设计专业的创始主任,曾担任费城艺术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主任。他是美国知名艺术节 DesignPhiladelphia 的联合发起人,曾多次为《赫芬顿邮报》等媒体平台撰文,被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ast Company评为“极具创造力人物”。
引 言 1GB 有多重 以前,水准器、室外温度计、指南针和闹钟之类的工具都产自工厂,被我们存放在工具箱里,或是摆在床头柜上。现如今,它们都已变成与我们的智能手机免费绑定的“应用程序”,用指纹识别或手指轻轻一按便可瞬间启用。记得小时候,我们常将软木塞、缝衣针和磁铁拼在一起制作指南针,又或用棍子和石头搭建日晷。现如今内置于智能手机的指南针和时钟都是由微电路、电子、代码行和发光像素组成的,仿佛是小精灵用精灵粉变出来的一样。就这样,有形的机械工具消失于无形的智能程序之中,这一转变不可谓不神奇。几乎没人知道该如何调试(更不用说敢去调试)手机里的指南针。我们到底从哪里能找到它……它到底是什么? 上述每一件物品(水准器、温度计、指南针和闹钟)无不在帮助我们掌握尺度,将方位、温度、方向与时间等无形之力化作可以被感知、被认知的有形之力。量度始于感知,秩序源于混沌。探测物体表面水平与垂直的水准器(也被称作酒精水平仪,见图1)让我们获得空间定位。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装在有色乙 醇(又称酒精)填充的玻璃管中的气泡会根据物体表面的水平度进行左右摇摆、上下浮动。当气泡不偏不倚地停留在机器刻印的标记或刻度之间时,我们便获取了物体表面或水平或垂直的具体位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同样简单:在一个密封的小玻璃管中装入少量水银(又称作汞),由于水银对温度极其敏感,会热胀冷 缩,所以一旦将小玻璃管垂直摆放,其中的水银柱便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随着温度的下降而下降。印在小玻璃管上的刻度标记使温度变化的数值变得更加精准,我们由此判断今天出门是穿一件薄毛衣还是一件厚外套。水准器、温度计、指南针和闹钟以它们明确可辨的运行原理让我们觉得放心可靠。事实上,它们 无一不在与看似不可控制的无形力量交互作用,并将这些力量转化成我们可以认知的内容。 随着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将这些工具转化为内置于智能手机深处的应用程序(见图 2),原本相对笨拙的手机一下子变成了加强版的“多功能瑞士军刀”。截至 2019 年,苹果手机的应用商城里拥有超过 200 万个应用程序。也就是说,一部智能手机可以提供 200 万种不同的功能配置。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种将可知的物理世界非物质化为无限小的发光像素的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还重塑了我们的感知世界。以往我们从各类旅行社、记者甚或是站在街边或社区店铺门前的朋友那里获取的信息与服务,现在都以各种复杂的算式存在于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之中。原本以地理位置为界,实体商品与人之间真实互动的经济模式日渐被一个充斥着信息、服务、软件与人工智能的全球互联网经济取代。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在与已知的世界尺度或规模渐行渐远。 每一天,不论是工作、休闲,还是刷视频、玩游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都长时间地沉浸在各类数字媒介的环境之中。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感官根本无从有效感知这些环境的物理特征。如果说尺度化是我们在周围环境中定位自己的一种手段,那么当我们无法触摸,不能闻到和品尝,甚至看不见事物的运转时,我们究 竟在经历什么?本书就是一张扫描当下文化节点的 X 光片,立足于设计、技术与文化,涉及科学、政治、摄影、人类学、系统思维和商业创新等多个领域,以展示微妙的尺度或规模变化所产生的具有普遍性的扭曲效应。尺度不仅仅是衡量我们周遭事物尺寸的一种方法,更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概念框架。我们创造出的各 种尺度反过来也在塑造着我们,尽管我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我们透过尺度耐人寻味的复杂性进行思考与行动,这或许是我们在动态变化的世界中蓬勃发展的最佳策略。 尺度、规模,这些名称听上去简洁易懂。然而,它们恰是那些你思虑越久便越觉得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通常,我们会简单地将之理解为一种评定事物大小的方式。《剑桥词典》给出的定义是:“一组用以衡量或比较事物的数字系统。”对很多人而言,尺度或规模不过是归纳信息、搜集各类事实的一种工具。譬如, 音乐家将音阶理解为顺次排列音符的一种特殊支架;城市规划者使用比例尺来区分地理亚单元;企业将规模视作评估产能或销售业绩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尺度、比例、规模、程度是一系列极其灵活的概念。它们既被用于精确描述物体的物理属性,诸如长短、轻重、冷热,又被用于形容一些难以准确测量的情况,比 如头疼的程度或粉碎的状况。 我们借由尺度或规模来掌握无形。通过日历与时钟所标记的月份、小时、分钟和秒,我们在一个持续不断的天文或昼夜节律中自我定位。地图与指南针帮助我们在空间中确定方位。这些在我们的感知世界中早已根深蒂固、稳如磐石的测量系统让我们误以为线性的时间、日历上的日期和基本的方位自然而然地成为物 质世界的一部分。事实上,它们不过是人类构建的知识体系。我们将之架构在日常经验之上,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1.本书跨越学科和主题,立足于设计、技术与文化角度,涉及科学、政治、摄影、人类学、系统思维和商业创新等多个领域,透视数字时代的困境:我们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觉得不知所措。 2.颠覆传统的计量思维,打破认知局限,阐释数字时代,渺小何以成就巨大、巨大何以成就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又何以成为可能。 3.提供创新视角和策略工具,打造规模思维,重新联结人类感知与数字世界,拥抱和掌握数字时代的复杂性,探索复杂世界的新机遇。 4.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作推荐序,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倾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