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精)
ISBN: 9787508690261
艾哈迈德?萨达维(Ahmed Saadawi)是伊拉克小说家、诗人、编剧。他于1973年出生在巴格达,曾做过纪录片导演,著有诗集《糗作周年纪念日》(Anniversary of Bad Songs)(2000),以及3本小说——《美丽的国度》(The Beautiful Country )(2004)、《事实上,他要么做梦,要么游荡,要么死亡》(Indeed He Dreams or Plays or Dies)和《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Frankenstein in Baghdad)(2013)。 萨达维获得过很多奖项。2010年,作为39位40岁以下的最优秀的阿拉伯作家之一,萨达维入选“贝鲁特39”(Beirut39)。 萨达维也是第一个赢得I.P.A.F.(阿拉伯国际小说奖,阿拉伯国家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有“阿拉伯布克奖”之称)的伊拉克作家,他的同胞和其他阿拉伯作家将这次获奖看作巴格达的“复苏”。 2018年,凭借作品《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萨达维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
也许到了圣奥迪什教堂弥撒后的用餐时间,这苦 涩滋味就会不见了。她将在电话里听见女儿们的声音 ,还有她们子女的声音。心头的幽影将会消退一些, 她迷蒙的双眼也得以照见光明。约西亚神父通常会在 他的手机铃声响起后,告诉她玛提尔达打来了电话。 又或者,她要等上一个小时,等众人轮流使用电话的 时间过后,才请神父亲自为她拨号给玛提尔达。这是 她每周日都要做的事,至少这两年来皆是如此。 两年前,她的女儿并不会定期联络,就算打来也 是打教堂的固定电话。但自从美军轰炸了巴塔尔·阿 拉维亚大厦,攻占了巴格达,切断电话通讯数个月以 来,整座城市便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每周确认伊利希 娃的平安便成了非做不可的事情。最初,在那艰困的 几个月之后,通话都是通过卫星电话,那是一个日本 人道救援组织捐给圣奥迪什教堂和约西亚神父的,神 父是个年轻的亚述基督教徒’。后来有了手机通讯系 统,神父才买了手机,大家改用这部手机通话。弥撒 结束后,教徒排队等着与世界各地的亲友联络,等着 听见儿女的声音。教堂位于卡拉奇.阿玛纳区,当地 居民往往是为了与海外亲人免费通电话而进到教堂里 。他们之中有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也有穆斯林。后来 手机流行起来,拥有手机的人日渐增加,约西亚神父 的重担才减轻了些。不过伊利希娃老太太仍维持星期 天讲电话的仪式。 伊利希娃通常会用她皱巴巴的手握着诺基亚小手 机,手心里都是汗水。她将手机靠在耳边,听见女儿 们熟悉的声音,心中的阴霾才会一扫而空,灵魂才得 以平静。中午过后,等她又回到泰伊兰广场,一切已 完全平静下来,就像她早晨经过时一样。街道清干净 了,烧毁的汽车拖吊走了,死者被送去让法医验尸, 伤者则送到金迪医院接受治疗。碎玻璃零星散落在地 ,有些电线杆被浓烟熏黑了,柏油路上有着大大小小 的坑洞,以及老太太微弱的视力所不能看见、不会注 意到的事物。 但是今天的弥撒结束后,她却多待了一个钟头。 她坐在教堂附设的活动厅,妇女们在桌上排好餐盘, 摆上大多是从自家带来的食物,她也上前和大家一起 吃了点东西,好让自己分心。神父又拨了一次电话给 玛提尔达,当作是不带期盼的最后尝试,但她的电话 还是不在服务范围内。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玛提尔达弄 丢了手机,或者手机遭窃,在她所居住的澳洲墨尔本 的某个商场被偷了,然后她刚好没有把约西亚神父的 电话号码另外记下来……又或者是其他原因。神父并 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但他持续和伊利希娃说话,试 图安慰她。 当众人陆续离开教堂,老执事纳迪尔·夏慕尼自 告奋勇要开他老旧的俄国伏尔加汽车送伊利希娃回家 ,她没多说什么。已经两周没有联络了,她不再感受 到想听见那熟悉声音的强烈思念,也许是习惯了吧, 又或者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只有在两个女儿面前,她 ★一部黑色幽默的战后巴格达寓言,反思战争的必读杰作。 ★全景式视角展现战后巴格达;夸张笔法描绘战火浩劫过后的众生相;展现仇恨催生的荒诞现实之下,最真实的混乱不堪。 ★入围2018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 ★获2014年阿拉伯国际文学大奖、2016年法国幻想文学大奖 ★《经济学人》《新共和》《纽约客》共同关注话题性小说 巴格达,伊拉克首都,一座承载着历史与现实之重的城市。萨达维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在巴格达》让我们有可能真正进入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不止走马观花在她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和文化之中,也不止于踟蹰惋惜她断壁残垣般的肌肤和血管。在萨达维的虚构想象下,小说成为了带我们深入城市灵魂的文学之眼,去看到比表象更深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