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可爱国家怎么办

皇帝不可爱国家怎么办
作者: 聂作平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4.10
折扣购买: 皇帝不可爱国家怎么办
ISBN: 9787101087109

作者简介

聂作平,四川富顺人,作家。《精英会》总策划,《中国国家地理》资深撰稿人、十周年文章贡献奖获得者。著有《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1644:帝国的疼痛》、《天朝:1793-1901》、《一路钟情:走出来的人生美景》等。《历史的耻部》与吴思的《血酬定律》同获新浪网、当当网“2003年度最有价值图书”。

内容简介

皇帝的面子 甲申年春,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尔后,大军势如破竹,直逼京师。非常 令人不解的是,崇祯在李自成包围京师之前,差不多等于放弃了有效抵抗, 仅仅依靠士气不振的残兵败将和宫里临时拼凑的一群太监坐守孤城。——这 样的部队能抵挡得住在血雨腥风中冲锋陷阵多年的农民军吗?崇祯不会不明 白这么浅显的道理。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他的国都共存亡,在京城 陷落的前夜绝望自杀。崇祯走出如此臭棋,在于他是一个要面子的皇帝。死 要面子活遭罪,这句鄙乡骂人的俗语,用在崇祯身上,再恰当不过。 崇祯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南迁。明末农民军活动的主要省份包括陕西、 山西、河南、湖北、安徽和四川等北方及中西部地区,至于长江以南的浙江 、福建、江苏一带则基本未受大的波及。此外,南京还有一套自永乐时代便 保留下来的政府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一旦京师有变,南京迅速发挥作用, 稳定时局。崇祯有过南迁的设想没有呢?有的。他的设想为什么没变成现实 呢?那是他担心自己的面子受损。 甲申年正月初三,当人心动荡的北京城还沉浸在节日营造的欢快假象中 时,左中允(左中允为管理东宫事务的詹事府属官,正六品,相当于今天的 副厅级干部)李明睿被崇祯召到德政殿议事。崇祯问李明睿有没有行之有效 的紧急措施应变,李明睿要求崇祯屏去左右,低声提出了放弃京师迁都南京 的策略。 崇祯不是没考虑过南迁。得解释一句,所谓南迁,当然也就是事实上的 弃城逃跑,但官方的体面说法是南狩,也就是皇帝到南方去打猎。从字面上 看,和逃跑没有半点关联。不过,尽管有官方的说法,但崇祯知道再怎么说 南迁都不是一件体面的、圣君可以干的事情。他是一个虚荣自负的君主,怎 么肯如此狼狈地南迁呢?南迁――逃跑也好,到南方打猎也罢,于他而言, 都等于承认他继位十几年来的励精图治完全是瞎扯淡。不过在心灵深处,他 也明白只有南迁这条路才能延续大明天命。听罢李明睿的意见,崇祯故作姿 态地说:“这件事太重大了,还是不要轻易提。”李明睿继续劝说了一番, 崇祯这才说出心里话:“我是想这样做,只是无人赞襄,所以推迟到现在。 你的意见与朕一样,但外边诸臣不从,怎么办?”接着又说:“这件事情非 常重大,你一定要保密,万万不能泄漏出去了,否则我就要重重地办你。” 当天中午,崇祯第二次召见李明睿,似乎想继续研究迁都之策,但李明 睿可能以为圣意已决,就没再提此事,崇祯当然不肯先提这没面子的事,也 闭口不谈。到了晚上,崇祯终于忍不住,第三次召见李明睿,仔细询问南迁 的具体操作细节,李明睿一一作了解答。李明睿还劝崇祯把内帑拿出来作兵 饷,并警告说:“若中途不足,区处甚难。”吝啬的崇祯想把这笔费用算到 国家财政头上,李明睿明确表示国家财政拿不出钱,“皇上为宗庙社稷计, 决而行之” 。崇祯终于完全同意,两人一直谈到二更方散。 于是问题出来了:既然崇祯已经有预谋地和李明睿安排了南迁,为何迟 迟不见行动,直到京师城破呢? 最根本的纠结在于,好面子的崇祯始终不肯把迁都之事由他本人提出来 开会讨论,他希望由大臣们主动建议,然后他出面否定,大臣们再固请,他 才“不得已”地迁都。这样,他就有机会不去背负丢掉首都的罪责。然而, 大臣们早就看穿了崇祯的伎俩,如果这时公然提议迁都,日后万一追究放弃 首都的责任,既然皇上是反对迁都的,那固请迁都的大臣不就吃不了兜着走 吗?在大明江山和自家性命跟前,没人愿意选择空洞的前者。 为了让大臣们固请,自己才不得不迁都的想法付诸行动,崇祯召见了首 辅(也就是实际上的首相)陈演,要求这位重臣站出来承担迁都的责任。他 告诉陈演:“此事要先生担一担”。可陈演这种官场油子平时忠君报国喊得 比山响,真到了要兑现的时候,却比泥鳅还滑。好几次朝议,崇祯一再暗示 陈演站出来请求迁都,陈演却装聋作哑,绝口不提。崇祯气得大骂:“朕要 作,先生偏不要作。”最后,只好把陈演罢官了事——这时候被罢官简直是 一桩幸事,京师业已沦为一座风雨飘摇、一夕数惊的危城。 既然由皇帝出面主持大规模的迁都,已由于崇祯的要面子和重臣们的要 性命而流产,崇祯只得做出一副要与江山社稷共存亡、誓死守卫首都的慷慨 样。但是,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崇祯真的决意殉国,他肯定希望在他死 后,他的江山和后代还能延续,这样,他就应该让他的三个儿子离开即将成 为地狱的京师。——事实上,甲申年二月,左都御史(监察部部长)李邦华 已经提出建议:由崇祯坚守京师,太子南行南京应变。然而这却是崇祯最不 愿意接受的方案:一旦照此方案执行,太子和一帮大臣可以安全而体面地撤 退到南京,他却必须死守京师,最终以身殉国。李邦华竟然明说:“在皇上 惟有坚持效死勿去之议。”——看来,李邦华把崇祯碍于面子不肯南迁,误 认为皇上真的要在京师死磕。崇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对李邦华 的建议讪讪地回应说:“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事,哥儿们孩子家做得 甚事?先生们早讲战守之策,此外不必再言。”于是乎,迁都南京和太子南 巡两套方案均无疾而终。除了困守京师,坐以待毙,崇祯无路可走。与此同 时,崇祯的死要面子,最终也使得他的儿子们成为他的殉葬品。 申申年三月十八日,这时距崇祯自杀已不到二十四小时。这时,崇祯竟 意外地获得了一个死里逃生的机会。可惜的是,这个机会同样被他眼睁睁地 扔掉了。其原因,仍然是他无法丢下皇帝的面子。 这天上午,一个叫杜勋的人在城外叫嚷着要守军用绳子把他吊进城里, 他有重要事情向崇祯汇报。守城的太监和一些将领都认识杜勋,此人原是宫 中总管太监,颇受崇祯重用,此前派往山西监军,后来在大同投降了李自成 。 杜勋会有什么重要事情汇报呢?崇祯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和崇祯一起 接见杜勋的,是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副首相)魏藻德。杜勋没有对他投降李 自成的叛逆行径作任何解释或者表示一番礼节性的悔恨,反而“盛言李闯人 马强众” 。 原来,杜勋是给李自成当说客的。他向崇祯转达了李自成提出的议和条 件:割西北地区给李自成,“分国而王”,并犒赏军费一百万。如是,李自 成就带兵退往河南。据说李自成还表示,如果一旦封他为王,他愿意为朝廷 扫平其他农民军,甚至帮助抵抗清军。——李自成提出这样的议和条件,有 些令人不解。他的数十万久经沙场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京师的易手和大明 的灭亡只是朝夕之间的事,他为什么要提出如此便宜崇祯的议和条件呢?归 根结底,在于李自成从骨子里对即将要推翻的这个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 心存疑惧——不是疑惧无法推翻,而是怀疑推翻它是否有充分的正义性。潜 意识里,他仍把自己当成和政府作对的流寇,如果能通过高层次的招安裂土 封王,也算功德圆满。 对李自成提出的分国而王并劳军的议和条件,崇祯怦然心动。然而,崇 祯之所以为崇祯,就在于他是一个好面子慕虚荣到了极致的人,他不能容忍 一个被他目为反贼的人和他讨价还价,乃至自己被迫订立城下之盟。然而李 自成的主动议和却又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甚至是惟一的机会。于是,崇祯把 同意议和的球踢给了魏藻德,希望由他来“说服”自己。他对魏说:“此议 如何?现在事情已经危在旦夕了,你就说句话定了吧。” 但是,魏藻德这只官场老狐狸却不愿担当与反贼议和的风险——崇祯十 数年来对朝廷重臣的翻脸不认人,想必给魏藻德留下了深刻而可怕的印象。 他对崇祯急切的问话竟默然不答,只是不断鞠躬。崇祯着急了,从龙椅上站 起身,又接连几次征求魏藻德的意见,但魏藻德自始至终像个木头人,一声 不吭。崇祯只得无可奈何地告诉杜勋:“我另有旨意,你回去吧。”杜勋刚 出门,暴怒而失望的崇祯一把将龙椅推翻在地。 哪怕命悬旦夕之间,崇祯也不肯答应对手提出的相当优惠的议和条件, 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崇祯的人生观里,和反贼议和,或是给予反贼任何方式 的同情,都与他高贵的皇室血统和高高在上的君王身份相悖——与此相似的 ,还有多年以来与清军战和不定的决策。 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被崇祯轻易扔掉了。他始终不能扔掉的,是自 己的面子。为了面子,他只得在三月十八日最后的晚餐后遣散儿子,砍杀女 儿,逼死妻妾,并在景山的一棵老槐树上吊死。三百多年过去了,这棵吊死 过末代皇帝的槐树已在十年动乱期间被当作“四旧”砍掉。1981年,景山公 园管理处在原址新移栽了一棵小槐树。1996年,公园管理处又将东城区建国 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一株有一百五十多年树龄的古槐移植此处,替代了 1981年移栽的小槐树。时至今日,站在这棵假冒的崇祯绝命树前,大明帝国 土崩瓦解的惨痛结局依然历历在目。而在崇祯留下的遗书中,他继续为自己 的误国害已强作粉饰,他坚持认为,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而是大臣们误国。 这个故事说明: 第一,俗话说,“剥树莫剥皮,伤人莫伤面”。在中国,脸面是一种古 怪的易脆品。为了面子,寻常百姓不惜一掷千金或流血五步,而皇帝则不惜 与三百年江山一同走进坟墓。所以,在此友情提醒:面子太贵,敬请理性消 费。 第二,一个反复无常的上司,要想让手下人在关键时刻给自己背黑锅担 风险,比牵着一头骆驼穿过针眼儿还困难。 P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