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谈吃(人生一饱)

知堂谈吃(人生一饱)
作者: 周作人|编者:林杉|责编:牟国煜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6.48
折扣购买: 知堂谈吃(人生一饱)
ISBN: 9787520515535

作者简介

周作人,有人称他是“民国第一散文家”,其实读过他的文字会觉得,散文实在只是他无意中点亮的技能,他本质上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一位犀利的评论家,一位冷静的翻译家。而所有这些元素,加上他被深刻影响的日本的“物哀美”的审美经验,使得他的文字呈现出清隽、冲淡,闲适中呈现出浅浅苦涩的味道,如一盏清茶,一瓯淡酒。舒芜曾说: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此言大有真意。

内容简介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 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 ,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 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 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 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 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 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 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 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 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 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 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 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 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 “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 ,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 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 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 ,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 汁,和粉做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 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 家——用黄花麦果做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 ,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做一攒,名日茧果,不知是什 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 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 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 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 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日“草饼”,春分前后多食 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 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 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 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 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 ,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 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 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 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 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 。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 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 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 证据了。 P1-3 假如我们说,“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的,我们应该说,鲁迅先生和他(周作人),是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要黯然失光。 ——郑振铎 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致。初看似散漫支离,过于烦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读完之后,还想翻转来再读的。 ——郁达夫 周作人的散文闲逸清顺,是散文应有的正宗,白话文应有的语调。 ——林语堂 在现代中国作家中,周先生而外,很难找到第二个人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让我们同周先生坐在一块儿,一口一口地啜着清茗,看看院子里花条蛤蟆戏水,听他谈故乡的野菜,北京的吃食,二十年前的江南水师学堂和清波门外的杨三姑一类的故事,却是一大解脱。 ——朱光潜 周作人是对我文学生涯最有影响的人之一,他的文章“意境冲淡而念意深远”。 ——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