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2.50
折扣购买: 不旧的小城历史
ISBN: 9787555908258
记忆还是新的,如昨天。 我的老屋十几年前就没有了,不是因为拆迁,而是因 为改造。就在老城人意识到居住也要讲求品质的时候,手 头不宽裕的老城人想到了折中的办法——将老式的公房进 行翻修。于是本来个头差不多的平房区就不时地从黑压压 的一片中冒出小楼或露出新瓦,同时也不断地有邻里为日 照啊地皮啊争吵不休。这就是小城老屋经历的第一次“改 革”的阵痛。 我家的老屋在鼓楼一片的朱进士巷4号,进巷的右手第 二家。 外墙是裸露的红砖,已经被风化得没了棱角。上两步 阶梯,嘎吱一声推开单扇的木门,展现在眼前的就是我的 老屋了。门后是破旧的恶水缸,不要小心打翻它,翻了它 会招来奶奶的骂声。左边的墙上有个窗户,那就是西房间 了。窗户是常年不关的,当然关也关不起来,木头早已不 齐全了。从窗户里看过去是一张床,三个姑妈正或坐或睡 地谈着心。可以放心地打声招呼,她们会停下来,一起朝 着你笑,还会问你:“过曾吃啊?” 西房间的门口有一个橱子。那是爷爷的百宝箱,常年 都是锁着的。要是我考到一百分,爷爷会从里面拿出夹心 的水蜜桃糖,那是我当时能吃到的最高级的糖果。记忆中 我只亲眼看过一次橱子里面的内容,那是爷爷当着家里人 的面,从中拿出祖传的金钗,要拿去加工成戒指给他的两 个媳妇。其实橱子里面也没有什么,乱乱的,放满了爷爷 用毛笔小楷抄的四大名著。爷爷说足足五华里长。我和表 弟打过几次橱子的主意,但都没有得逞。 再往前几步就是我家的堂屋了,门是一扇扇连着的, 古老的格子门,中间还有花鸟的木刻。每天开门和关门都 是有技巧的,门后用毛笔写着大大的数字编号,这样就方 便多了。除了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是有阳光的冬天,堂屋的 门是只开中间两扇的。在门槛上绕来绕去,想趁大人不注 意的时候在门上写字的就是我了。我喜欢站在门槛上,但 总招来奶奶的批评。我会很勤快地根据客人的性别年龄等 特征迅速地向他们问好,往往几句表扬,就是说我“乖” “多听话的孩子”之类的,不然我会觉得没有成就感。 跨进堂屋里最抢眼的就是放在大桌子上的毛主席像了 。听爸爸说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爷爷出差到无锡,排 很长很长的队买的。为此,爷爷吃了一路的苦,回到家直 懊悔。因为当时抓住了一个“反革命”,罪行就是买了个 主席的头像,为了拿起来方便,就用绳子绕着头像的脖子 将它挂在车龙头上。爷爷一路只好怀抱着头像回家,生怕 不留神出什么问题。现在谈到这件事,爷爷还是皱着眉头 ,看来懊悔的心情延续至今。 主席像的下面垫着两本《马克思选集》,不知是因为 要体现对伟大思想的崇拜,还是因为那是当时家里唯一适 合高度的厚书,反正这两本书就静静地披着满身的灰尘垫 在主席像的底下,高高地托起了头像,格外显眼,直到爱 好收藏的爸爸将它们请到了新家的博古架上,但这里依旧 是堂屋中最显眼的地方。 主席像的两边放着两个笔筒样的瓷器,这可以算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