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8.70
折扣购买: 全球货币战略(霸权博弈)
ISBN: 9787509339824
方明,1971年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银行公司金融总部高级分析师。在中国银行从事银行业务和研究工作13年,曾参加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博士服务团在地方挂职。在宏观经济、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和国别风险等领域颇有建树,先后从事宏观经济研究、金融市场分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出口信贷业务、“走出去”业务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在主要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和金融市场分析文章,主持和参与多个重要国际国内研究课题,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提供过咨询服务,并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路透电视和新华08等媒体采访。有专著《蝶变:从金融风暴走向全球共治》以及译著《美国企业之父的管理艺术》等。
弗兰克认为,在总出口中,黄金和白银从未少于2/3,这表明欧洲结构 性 贸易赤字。例如,在161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全部出口物中实物只占6%的 价值,金银则占94%的价值。实际上,在1660—1720年这60年间,贵金属 占该公司向亚洲输入总值的87%。总之,欧洲在获得美洲金钱时相对容易和 廉价,如果没有这种资源,欧洲几乎不可能参与世界经济。但是欧洲一直有 贸易赤字,在世界经济中始终是一个边缘角色。 弗兰克认为,当时确实存在一个包容全球的世界范围的贸易体系和劳动 分工,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因欧洲人输入了美洲金钱而 得以扩张。直到18世纪以前,甚至在18世纪,这个世界经济一直被亚洲的 生产、竞争力和贸易支配着。而世界经济中的国际劳动分工以及相对的部门 生产力和地区竞争力,体现在贸易平衡和货币流向的全球模式中。其中,美 洲、日本、非洲和欧洲等地区长期保持着商品贸易的逆差。前两个地区靠生 产出口的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赤字,非洲出口黄金和奴隶。从经济角度看 , 美洲、非洲和日本都生产世界经济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而欧洲 本 身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可以出口来弥补其长期贸易的赤字,这种赤字主要是靠 “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弥补的。也就是从非洲出口到美洲 , 从美洲出口到亚洲,从亚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欧洲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亚 洲内部的贸易,尤其是日本和印度等地的“乡土贸易”,欧洲由此获得的利 润 比欧洲对亚洲贸易利润更多。 在世界经济中心最“核心”的两个重要地区是印度和中国,主要依赖于 它们在制造业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无与伦比的生产力。印度棉纺织业 称雄世界市场,中国甚至较印度更为重要,因为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 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生产力。除了丝绸和瓷器外,它还 出口黄金、铜钱和后来的茶叶。中国尤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因为中国当时 经济总额在绝对和相对中都具有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巨额的贸易盈余。中国 对白银的吸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经济中具有 领先的地位,瓷器和丝绸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二是 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货币税收的份额 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正是中国对 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 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 事实上,弗兰克的观点与《新全球史》作者的观点是有些差异的。他更 强调中国和印度的生产力,而《新全球史》的作者更强调从远距离贸易、半 球贸易到全球贸易体系逐步形成中推动力量的重要性。我更倾向于后者,因 为西欧国家是国家与私人组织力量一起将贸易通道的占有作为立国之本,海 洋观念立足较早,是为重商主义,而中国和印度以陆地生产力的扩张为核心 , 参与世界贸易体系时是被动的,是民间的,没有上升为国策,因而也导致了 后来的战略性衰落。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