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9.00
折扣购买: 广州来信/遗落在西方的广州记忆
ISBN: 9787218138749
格雷夫人(Mrs. Gray)原名茱莉亚?科克斯(Julia Cox,1838—1921),生于英格兰的布莱顿,1876年与在广州传教的牧师约翰?亨利?格雷(John Henry Gray,1823—1**0)结婚,婚后跟随丈夫到广州生活,因而跟中国结缘。可惜只过了14个月,她就因病终止了长久居住的计划,回到英格兰,直到去世。 译者简介: 邹秀英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政治学硕士、图书与信息管理学硕士。现任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学院联盟亚洲图书馆馆长。 李雯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学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研究硕士。现任职于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王晓燕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南康州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管理科学硕士。现任纽约州立宾汉姆大学图书馆亚洲与亚裔研究馆员。 李国庆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级,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硕士和图书信息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图书馆中韩文部主任。文学、文献学、图书馆学、中西交流史均有涉猎。《遗落在西方广州记忆》丛书主编。
这本小书是由我在广州居住的14个月内写给亲友的 信件构成的。我在那里有很多机会目睹中国人的**生活。谨以本书献给我的丈夫约翰?亨利?格雷,他长期在广州居住,跟当地人亲密交往,使我得以目睹和了解后者的礼仪和习俗。 我**喜欢我们的家,这里是沙面小岛的尽头,几乎**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有**宽阔的视野,可以欣赏美丽的珠江。 一个保姆拿了一块小布丁放到手心里,把它揉碎,再喂到女主人的嘴里。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吃水果的时候。中国太太一切都依赖保姆,自己什么都不动手。中国太太无法理解我们欧洲女士;她们说:“你们都跟男人一样啊。” 中国女人夏天有固定的一套装扮,冬天、秋天和春天也各有一套。在中国,没有任何服装店被要求**时尚;一种新款会被中国女人怀疑和厌恶。习俗也以简朴为贵。 原来我们**天吃的是狗肉,第二天上桌的是猫肉,第三天早上吃的则是鼠肉。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我被事先告知那些碟子里面放的是什么,我半口也吃不下去。 《广州来信》:一个英国女人家书中的晚清羊城百态。 格雷夫人因丈夫约翰?亨利?格雷是个“老广州”,她在广州生活的14个月里有很多机会目睹中国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常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 跟随着她的这44封家书,不禁让人穿越到晚清时的广州,去有当时的世界首富家族做客,与富太太交流穿衣打扮,上地道粤餐馆品尝20多道大餐的滋味,去茶楼点壶茶配上一漆器盒子的糕点果子,逛状元坊感*精美的刺绣,看失去丈夫欢心的女人们如何祈求丈夫回心转意,去沙面、白云山、珠江游玩,去北帝诞巡游、药王诞、龙舟节凑热闹…… 格雷夫人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细腻生动的笔调、接地气的生活,打入人心。犹如一出戏剧,画面感十足。 看完格雷夫人的《广州来信》是不是意犹未尽?为何说格雷夫人的丈夫是个老广州?他的《漫步广州城》为何会成为当时外国人游广州的宝典? 格雷夫人的丈夫曾任广州沙面天主教堂的主持牧师,在广州居住多年,他有一位中文老师,因此习得不少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会说一些汉语和粤语,对广州有相当程度的了解。1875年他曾在香港出版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直译是“漫步广州城”(翻译出版时名为《广州七天》)。为我们留下了19世纪中后期广州地理、人文、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全景式描述,是当时**部系统而详尽地描述广州城乡的西方著作,无怪乎本书一出,其设计的广州游路线便成为欧洲人游历广州的标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