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精)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精)
作者: (马来西亚)沈联涛|译者:杨宇光//刘敬国
出版社: 上海远东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6.00
折扣购买: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精)
ISBN: 9787547600290

作者简介

沈联涛(Andrew Sheng)现任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召集人,中国投资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马来西亚总统经济顾问。曾于1998年10月~2005年9月连续三届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并在2003~2005年间担任国际证监会组织技术委员会主席,1993~1998年问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目前,他主持经合组织一亚洲开发银行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亚洲资本市场论坛。 沈联涛是马来亚大学访问教授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经撰写有关货币及金融领域的文章及著作,包括个人专著《银行业重组:1980年代的教训》(世界银行,1996年出版)。他毕业于英国Bristol大学,并获该校颁授经济学一级荣誉学位,1999年被该校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分崩离析 1997年6月30日快近子夜时分,当我到达崭新的香港会展中心新侧厅时 ,无情的雨水把我淋得浑身湿透了。在那里,我们观看穿着得体的白色制服 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升起鲜红的中国国旗。在会展中心外面,英国皇家快 艇不列颠号载着查尔斯王子和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顶着阵阵大风和滔滔波 浪,驶离维多利亚港。 第二天,庆祝活动在出奇的宁静中举行,因为香港居民开始适应香港经 过156年英国殖民统治后回归中国的形势。三天前,即在6月27日,香港股票 市场上恒生指数上涨到15196点的高峰。中国内地公司的股票在港市称为红 筹股或H股,已被普遍看好,引领香港股市止跌回升。房价也蹿涨,打破了 纪录。即使最乐观的预测都未预见到香港回归中国激发出这么愉快和信心百 倍的情绪。诚如中国承诺过的那样,“这里的明天会更好”。 然而,世界在悄无声息地分崩离析。 1997年7月2日,星期三 1997年7月2日星期三早晨4:30左右,泰国银行(BoT,即泰国中央银行 )开始打电话向当地和外国银行高管发出重要通告:允许与美元挂钩的泰铢 汇率浮动。十多年来,泰铢与美元比价一直是25比1。到这天结束时,泰铢 币值在在岸交易中大约损失14%,在离岸交易中损失l9%,于是泰国银行要 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临时援助。 泰铢与美元脱钩的重要性很快凸显出来。我首先想到的是泰铢汇率浮动 将对亚洲其他货币带来的压力。我预测港元将成为主要的受冲击目标,其时 港元与美元按7.80港元兑换1美元挂钩。作为香港金管局(HKMA)——实际 上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副总裁,我负责储备金管理和对外事务。当时我正 忙于准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第52届联合年会,这次年会定于1997 年9月17日至25日在香港举行。会议期间,全球金融界精英分子将在香港会 展中心济济一堂,庆祝香港和平回归中国。这种场合是不能出任何差错的。 我想起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过一句俏皮话:“危机不会发生——因 为我的日程表已经排满了。”然而,我们已经处于金融海啸之中,它将首先 席卷亚洲,然后全世界。 就在六个星期前,即1997年5月24日,我在曼谷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 讨论在1997年7月前已露端倪的泰铢危机。泰国银行邀请“东亚太平洋地区 中央银行主管会议”(EMEAP)这个机构里的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的主 要官员来就市场投机和保卫本国货币的方略交换意见。我在泰国银行里的以 副行长贾雅瓦·维布瓦迪(Chaiyawat Wibulswadi)为首的那些好朋友向与 会者扼要介绍了泰铢情况。贾雅瓦是一个性格文静、办事高效的经济学家,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受的教育,他用泰文写过几本著作,论述像“ 小熊维尼”一样家喻户晓的公众热门绎济话题,因此享有盛名。会议开得非 常严肃,很像作战室里汇报战况和传达指示的会议。 1997年5月初,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已经预测到泰铢为了帮助本国提高 出口竞争力而可能贬值。5月8日,伦敦广泛谣传5月13日之后,泰铢汇率浮 动幅度将会扩大。事实上,5月13日到l5日之间,在伦敦和纽约市场上,人 们大量抛售泰铢,使泰铢受到了投机性的巨大打击。泰国银行呼吁地区中央 银行给予干预性援助,它还通过禁止当地银行向外国公司提供泰铢,谋求在 境外市场实现流动性紧缩。借贷给外国人的泰铢隔夜拆借利率飚升到1000% ~1500%,据说结果使对冲基金遭到了高达3亿美元的亏损。5月22日《华尔 街日报》②指出,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的主要助手斯坦·德鲁肯 米勒(Stan Druckenmiller)、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布 鲁斯·科夫纳(Bruce Kovner)和李·库柏曼(Lee Cooperman)管理的对 冲基金是主要炒家,巴克莱(BZW)、Jp摩根、花旗和高盛这些经纪商的交 易活动也很活跃。谣传说,这些对冲基金的目标在于让泰铢大约贬值20%~ 25%,即使保护他们的短期头寸要花3%的成本,也阻止不了他们想使泰铢 贬值的行动。 泰铢投机者借进日元为自己融资,在20世纪90年代初,每年付出的贷款 利率为3%,而他们以泰铢存款形式投资,靠隔夜拆借银行利率获得的年化 收益率大约l7%,他们从事的这种业务就是利差交易(carry trade)。然 而,自1997年5月1日以后,日元兑美元升值12%,这就增加了投机者进行利 差交易的融资成本。5月22日《华尔街日报》有篇文章说,“在泰国的泰铢 战斗中,利差交易者如坐针毡”,但是,这已是自1995年1月墨西哥危机产 生外溢效应以来,第三次对泰铢的重大投机性打击,前两次发生在1996年7 月和l997年1~2月。 5月24日会议开得这么紧张,反映出各中央银行家对市场心神不安。我 们这些十分谨慎地监管着市场(例如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人都明白,利差 交易对市场动荡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元对日元汇率的波动对亚洲市场 影响很大。泰国最担心日元利差交易的风吹草动,因为泰国外债大约有55% 是用日元结算的。自从1996年中期以来,日本中央银行和大藏省的朋友们已 经明显示意,亚洲各中央银行应当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改用一篮子货币 汇率,弦外之音是应当增加日元权重。由于美元是亚洲大多数货币的顶梁柱 ,几乎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对日本朋友的示意给予认真的关注。 为什么我们对危机都毫无防备?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和l994~1995年墨 西哥比索的垮台使我们对国内经济基础和估价过高的汇率相脱节的危险性仍 记忆犹新。在1993年我回到香港金管局之后,我竭力想搞清楚投机者攻击盯 住美元的汇率体制可能产生的危害,特别是在越来越多地使用金融衍生工具 时。我们发觉,在像乔治·索罗斯这样声名狼藉的一些基金经理领导下,对 冲基金甚至早在1992年就轻而易举地把英格兰银行打败了。我们与墨西哥中 央银行家开过几次地区性会议,了解到对冲基金在比索上的投机是如何策划 的。我们普遍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基础对保卫货币是至关重要的。以前保卫 货币挂钩汇率的失败是由于经济基础很薄弱。我们认为,现在亚洲的经济基 础是强大的,但是我们大大低估了市场的威力和经济潜在的脆弱性。 受伤的老虎 海啸和地震往往发生在最薄弱的地壳断层,冲击波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 ,但是震级会逐渐降低。l997年5月14日,高盛发表了一篇题为《马来西亚 和菲律宾会重蹈泰国覆辙吗》的研究报告。在泰铢动荡不定之后,投机者的 注意力转向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 在7月2日泰铢汇率允许浮动的同一天,菲律宾比索已遭到投机者猛烈攻 击,迫使菲律宾中央银行拿出5.43亿美元保卫比索。根据菲律宾中央银行行 长加比·辛森(Gabby Singson)在1997年7月中旬会见《亚洲周刊》记者时 的说法,菲律宾中央银行仅仅在7月头十天中就花掉了15.8亿美元,将近其 国际货币储备的八分之一。7月11日,菲律宾中央银行迫于无奈,允许比索 汇率浮动。在几个小时里,比索对美元汇率暴跌逾l0%,跌到29.45比索兑1 美元。菲律宾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援,后者在7月18日答应给予10亿美 元财政支持。此外,在同一天,印度尼西亚的中央银行——印度尼西亚银行 ,为了预防对本国卢比的攻击,自动扩大了官方干预的幅度,从8个百分点 增加到12个百分点。 马来西亚的林吉特于7月8日遭到攻击。大约一周后,即在7月14日,马 来西亚中央银行——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宁愿允许林吉特对美元贬值,也 没有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救援。 中央银行家知道市场情绪很敏感,所以向公众发表的言论往往讳莫如深 。然而在7月24日,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哈默德(Mahathir Mohamad)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30届东盟部长级会议上气愤地说: 现在我们看到有人精心策划,通过扰乱货币稳定来破坏东盟所有国家的 经济。虽然我们的经济基础是健全的,但是拥有几十亿美元的人能够破坏我 们已经取得的所有进展。他们对我们说必须开放,贸易和商业必须完全自由 。要对谁自由呢?对无赖的投机者,对无政府主义者——他们竭力鼓吹社会 开放,企图破坏弱国的发展,迫使我们屈服于国际经济操纵者的颐指气使。 我们乐于接受打破国界,但是我们仍需要保护自己免受一心谋私的骗子和国 际歹徒之害。 他的话是向一大群投机者打出的第一炮,可是立即产生的反应是,投机 者对东盟所有国家的货币施加更大的压力。 P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