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故事(第6集)

广州的故事(第6集)
作者: 编者:陈泽泓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84
折扣购买: 广州的故事(第6集)
ISBN: 978721812085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与时俱进的北京路地名 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在南国大门的广州,以北 京命名大街,这名字就很威水!广州的北京路的确不 负此名,它位于广州老城区的核心部位,历史上就是 古代广州城内的纵向中轴线。可是,北京路不是与生 俱来就采用此名的,这条大街以及街上的地名在历史 的长河中不断变化。不断变化的名字,紧随着历史大 潮的涨落与时俱进,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个饶有意思、 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 对于这一带的地名,有文字记载的地图只能上溯 到明代的广州城图,那是刊载在《永乐大典》中的《 广州府城图》。我们现在所知道它的最早的历史名字 ,可以上溯到明代。在此之前,除了封建割据的南越 、南汉时期,这条大街的北端很长时间是节度使署、 州衙等官府所在地,正如许多古代城市官府前面的大 街就称为府前街之类,明之前,这条街多时称为署前 直街,这也表明了它在城市中至高无上的中心区位。 北京路在明代称为承宣街。明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 政机构仍沿袭元朝的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 行中书省,广东成为明朝行省之一,广州城就成为广 东行省行署的所在地。不几年,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 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大街名却毫不含糊地称为承 宣街了。承宣者,是上承朝廷旨意,向地方传达、贯 彻。再看看,与承宣街交叉成大十字的、广州城内最 大的横街称惠爱街,则是宣示官府施惠一方之民,为 民办事。这两条街名是对地方行政机构对上对下职能 十分清晰完整的表述,当然也反映了这一地带在城市 中的政治中心地位。 清代的官员似乎觉得这样命名还不足以表述其统 治的意志,再加上这条大街随着城市的扩大和珠江河 岸的南移而向南延长,于是,我们从光绪年间的《广 州府志》上的《省城图》,可以看到如今北京路的这 一条大街,竟然被分成五段,命以五个名字,显示出 历史的变迁。北端(即今中山路以北)叫布政司前街 ;从中山路口至今青年文化宫门前,叫承宣直街;从 青宫至西湖路口叫双门底;从西湖路口至大南路口叫 雄镇直街,这是因顺治十一年(1654)巡抚李栖凤为 拱北楼题匾“雄镇南邦”而得名;大南路口原来是内 城的大南门,门外是南门直街,连接泰康路口的永清 门;永清门外至珠江边叫永清大街,表示大清江山千 秋万代永不变。不过,名字叫得再响,也不能扭转历 史前进的方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权,结束封建帝 制。永清门立马改为永汉门,永清大街也就改名永汉 街。 1920年,广州市政公所主持拆城墙筑马路,从布 政司前街到永汉街,整条大街扩展为马路,统名为永 汉路。当时主持修筑马路的叫杨永泰,他先是任广州 军政府财政厅厅长,继而任广东省长,兼任广州市政 公所督办。市政公所设在禺山关帝庙(位于今天的北 京路中段西侧禺山市场),修路就从市政公所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