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 刘永刚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2.69
折扣购买: 和孩子一起成长
ISBN: 9787515824512

作者简介

刘永刚 北京大学青少年素质训练中心特聘专家 北京大学状元俱乐部 教育总监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 专家 北京大学青少年素质训练中心 专家 美国教练协会(IAC)企业教练 中国NLP家庭教练学院创办人之一 《智慧人生》课程主讲导师 TDCD青少年成长课程主讲导师

内容简介

**章 孩子身上的一切问题, 都是父母问题的投射 1.“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父母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曾说:“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其实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往往都是父母造成的。 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在生命的*初都是一张白纸,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往往都源自其父母身上的问题。 做了父母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当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时,会对他横加指责,这时在你眼里的孩子,几乎全是缺点,没有任何优点。而你看到孩子的缺点越多,对孩子的抱怨也就*多起来。实际情况是,你这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问题”*多的你。 曾经有很多家长向我反映: “我儿子都上初中了,上课听讲还是不专心,他们老师多次反馈,说他上课时老爱跟同桌讲话。” “我女儿才上小学四年级,就进入了叛逆期,脾气很暴躁,经常跟我们对着干,不让她干什么偏干什么!” “我们孩子有自卑情绪,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 每次我在听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笑着问他们一句话:“你们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什么时候*让你们开心?” 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孩子**次奶声奶气地叫‘爸爸妈妈’的时候。” 我又问:“这句话是谁教他们的?” 他们继续回答:“是我们教的啊。” 我接着问:“孩子**次惹你们生气时,是什么时候?” 其中一位父亲回答:“上学后,他身上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逃学、撒谎,我们教育他时,他就顶嘴。” 我向他们讲起我之前辅导过的一个孩子的案例: 杨洋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杨洋很小的时候,父母给杨洋做了好榜样:他们在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陪伴杨洋读书。杨洋上学后,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在父母的影响下,杨洋从小爱学习,学习成绩也很好,小升初时,他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考入重点初中。上初中后,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好。 每天晚上,杨洋的爸爸或妈妈都要陪他学习到夜里十二点。第二天早上5点,他不用父母叫就起*背书。 杨洋上初三后,有段时间突然厌学了,每天上学都无精打采,在课堂上听课也不专心。爸妈问他原因,他的回答是:“感觉上学没意思。” 初三面临着中考,儿子学习懈怠,父母为此焦虑不安,轮番给儿子讲学习的重要性,给儿子鼓劲。可儿子就是不听,有时父母说多了,他会气得“砰”一声关上自己房间的门,以此来对抗。 杨洋的父母对此无计可施,在朋友的介绍下找我咨询,一见面,杨洋的父母就向我罗列了杨洋身上的诸多问题。 我在跟杨洋谈过几次话后,杨洋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谈到父母时,杨洋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可我越长大越疑惑了,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学习、考高分吗?我一想到以后上了高中,也是这种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生活,就觉得生活没有意思。” 杨洋的厌学情绪,是因为父母向他灌输的重点就是学习,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造成了他缺失生活情趣,生活环境里只有父母、老师。他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他并不快乐。而这些,父母并不知情。同时,杨洋都上初三了,父母仍然陪他学习,这实质上是一种监管,从杨洋的角度来看,是父母不信任他。 正是杨洋父母这种不顾孩子感*、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让杨洋的学习**丧失目标性。他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导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自然也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从杨洋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来看,是因为他父母自身的问题的投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产生很多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由于父母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缺少交流,孩子的人格障碍会引发*深层次的行为障碍,情感无法正常宣泄,就会成为他转嫁烦恼的主要方式,比如厌学、对生活失去信心等,严重时会出现**、自伤行为。 在我的建议下,杨洋父母平时在和杨洋沟通时,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他讲清楚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并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疏导;每逢**,父母还会让杨洋和同学、朋友出去玩。渐渐地,杨洋变成了一个对生活、学习充满**的阳光少年。 我在课堂上多次对学员说过,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生下来什么都不懂,他身上的任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长期错误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方法造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一旦发现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解决问题。下面为你提供一些方法: 一、父母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改变自己 父母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行为,大部分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过渡”过来的。父母要想让孩子身上没有坏毛病,就得多树立正面榜样,这样孩子耳濡目染后,才会慢慢地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二、父母对孩子的管束要合理 父母对孩子合理的管教,是要告诉孩子做事的行为标准,即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孩子一旦跃过这个标准,就得按你们提的要求惩罚;若是孩子表现好,也要按要求奖赏。同时,父母在管束孩子时要保持一致,这样孩子才能够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 三、用积极鼓励的方法,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 父母要主动地把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这样*有利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在这方面,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尽量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的事。父母只有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四、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要给他越来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力。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克制自己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从而给孩子一些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通过提供选择,可以避免紧张气氛,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实践机会。例如,“你**出门,是穿长裤还是穿裙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也会让孩子尊重和信任父母。 2.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父母用错了方法 我有位当老师的同学,向我讲起她班上一个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性格暴躁,动不动就跟同学争吵,甚至动手打过同学。同学们都不喜欢他。 有一次,这个学生班上的一位同学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这个学生当时正在上楼梯,他为了保护同学,自己*了伤。学校通知学生的父亲到学校。 这位父亲来学校后,以为又是儿子打架伤了对方,当着老师的面,就要动手打*了伤的儿子。后来在老师们的劝阻下才住手。 事后,老师在和学生的父亲沟通时,终于找到了学生性格暴躁、爱打架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家里对他的棍棒教育。 “每次我犯了错误,不管是不是我的错,我爸都要打我,还不许我解释。我一解释,他就说我在顶嘴,打得*狠了。”学生对老师说,“为了少挨打,有时不是我的错,我也认了。” “我这孩子性格像我,吃硬不吃软,除了打没有别的办法。”学生的父亲一再对老师强调,“现在就一个孩子,不能太惯他了。” 老师对学生父亲说:“孩子长大了,还是要以沟通为主的。比如,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接着,老师把学生讲的那通话讲给了这位父亲听。 “可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这位父亲很惊讶地说。 老师说:“他哪里敢说啊,他小,您是父亲,不能反抗,但他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来,向周围的同学发泄。” 这位父亲恍然大悟,懊悔地说:“原来孩子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我用错了方法啊。都怪我当时不冷静,他一出点事,我**反应就是教训他……” 上面这位父亲的话,我猜很多父母都能找到一些相同的痛点。那就是,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行为惹怒了我们,我们的**反应就是如何“管教”孩子——这些都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造成的。 然而,当父母经常吼叫、打骂孩子时,只会让孩子习惯你的吼叫、打骂,甚至忽视你的情绪,时间长了,你的这种吼叫、打骂会变得不起任何作用。长期下来,你会发现,孩子的“承*”能力会越来越强,以至于有**,你的粗暴“管教”会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让孩子效仿你的粗暴管教与周围的人相处。 一般来说,对孩子教育不当的父母的教育方式,都跟父母的情绪有关,失控的父母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往往被直接挡在心房之外,因为没有谁会接*一个情绪失控的人。特别是当你过度的反应真的吓到孩子时,那样的结果往往跟你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 有一位学员说她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却是一位**的“手机控”了。后来我跟她聊天才知道,她女儿小时候不听话,而她和爱人工作又忙,为了不让女儿打扰他们,他们就让女儿玩手机。现在才导致女儿对手机有了依赖。 的确,作为需要养家的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为了哄孩子,有时候需要用手机哄哄孩子。*初,当孩子安静地玩手机时,你觉得换来了暂时的安宁。久而久之,孩子喜欢上手机了,这时父母又气又恨地禁止孩子接触,这样自然会遭到孩子的反抗。 归根结底,孩子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是父母自己图省事,导致用错了方法。实际上,孩子的表现是在提醒父母反思自己。 现实生活中,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源往往就在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所采取的不当态度和方法。父母因为容易感情用事,往往对孩子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结果事与愿违,甚至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孩子越是惹父母生气,父母就越容易伤害孩子,父母越伤害孩子,孩子就越要惹父母生气。 家庭教育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关乎孩子的未来发展。一般来说,父母常见的错误教育方法有: 一、粗暴蛮横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教育方式,特别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是**忌讳的。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就像一棵幼苗,身体和心理都很敏感,自尊心很强,父母如果总是用不讲道理的简单粗暴方式对待他们,很可能让他们心里埋下怨恨的种子,甚至失去理智,还嘴还手、离家出走。 二、指桑骂槐的教育方式 父母一个劲儿地抱怨自己没用,不能把孩子教育好,表面上是在责怪自己,其实是在责怪孩子。这种方法的打击力比当面责怪孩子的打击力*大。父母对自己的责怪越重,孩子*到的责怪越重,他在心里会对自己没有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会在心里不断地否定。 三、自我炫耀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特别喜欢在孩子面前夸自己:“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如何如何……”总之,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多么**,通过夸自己**来暗示孩子差劲。这样的父母根本就是教育无方,从不检讨自己教育上的问题,而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有多不好,也是因为你教育无方。 四、“破罐子破摔”的教育方式 有句话叫,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放弃的父母。孩子的经历、思想,都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当父母认为孩子无可救药时,孩子就真的无可救药了。古人说,因材施救。当你感觉到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时,可以换一种教育方法,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怪罪于孩子本身就是教不好的,*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殊不知,这种“不教育”式的教育方式,就是在纵容孩子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3.孩子并不是你的,只是借你而来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位教育爱好者时,**喜欢纪伯伦写的一首《致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上了那静止的弓。 机缘巧合下,我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当中,我有幸跟这些可爱单纯的孩子打交道,从他们身上,我感*着他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和孩子交谈,让我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孩子们在一起,我能体会到纯真世界的那份善良和真诚。 这些未经俗世风雨浸染过的孩子,宛如春天那温室里娇嫩的花儿,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满怀着炽热的希望。 而孩子走向世界的**站,就是家庭教育。能否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父母的教育对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周国平说:“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们而来,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如何正确地去爱 却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的 溺爱、缺爱、错爱 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 都会给孩子难以修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