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1.04
折扣购买: 心灵飞舞(修订本)
ISBN: 9787504350190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说》、《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
个性新说 当一个内向的人试图变得外向的时候,他可能失去了自我内心的安宁 ,也失去了命运的眷顾! 经验上人们是从行为与情绪类型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的。这个判断不太可靠,因为人的行为可以在后天通过学习与强化得到, 人的情绪也可以因为经验和年龄变得和谐。在心理学涵义上,内向、外向 主要指人的精神指向,比较关注内心的是偏内向,比较关注外部世界的是 偏外向。关注内心的人着力发展自我感,首要面对的是如何喜欢自己;关 注外在的人着力发展能力,首要面对的是被人喜欢与被环境认同。两种力 量对每个人都必不可少。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内向的人为自己的个性烦恼,其实这样的人应 该感谢上帝让他获得如此重要的个性倾向。仔细想想,没有内在肯定和自 我认同的人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去进取与奋斗,一个只关注外界从不自省 内心的人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我们的文化对个性的描述一直存在着一种无 意识的割裂,以为这两种个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择其一。其实这可 能是人类非此即彼的观念得出的最荒诞的偏见。内向的力量是树根与树干 ,外向的力量是枝叶、花蕾与果实。这两种心理力量恰好是并存相依的。 文化习惯把外向的人想象为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把内向 的人联想为保守、压抑、退缩、不安、胆怯、不合群。差不多会识字的人 都会说外向是受社会欢迎的,内向却不那么好。当然,内向的人很自我、 内省、另类,不按常规出牌,自然难得文化的喜欢。外向的人从众、随同 、不坚持己见,喜欢分享,依赖规则,服从环境,追求社会认同,自然容 易成为文化价值导向下的可爱一族。 区别内向与外向的一个简单可信的依据是问问自己的快乐从哪里来。 内向把心理能量指向自己,因此快乐也主要由心而生,不那么依靠外部世 界的认同与赞许;外向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世界,喜欢人际接触,好奇, 富于冒险精神,对主流文化比较认同。内向为主的人比较有意志、有理想 ,追求个性、特色的美感、兴趣,爱学习、没事偷着乐,不管外界有多大 的变化、干扰甚至打击都妨碍不了他生活的目的与信念。为了一个梦想或 观点常常会独自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外向为主的人比较灵活、顺从 、不跟别人或自己找麻烦,审时度势,喜欢顺水推舟,不好逆水行船。 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烦恼,害怕人际交往,胆怯、退缩,自认为是内向 的。其实他正好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没有快乐,期待被别人 喜欢、认同来获得快乐,这样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内向的心理 能力。 人的一生两种个性力量是同时存在的,不夸张地说,内向的个性能力 是获得外向个性能力的前提。正如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中说的,自 我认同是一种精神朝内的关注。其实,人的个性是复杂的,不可能像文化 标定那样是单一的。社会是个舞台,只要喜欢,人可以表演出不同的个性 色彩。如果真能单一的话,我猜单一的内向还是比单一的外向好。很多科 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创业者都因为发展了很好的内向能力而让自己在 浮躁的社会里沉静下来,独立思考,富于创意,最终获得成就。 被文化描述的个性其实是人的社会性格,而非人内心本质的心理性格 。要让偏内向的人喜欢自己,就要思考我们的文化定义给内向人带来的观 念困境。如果社会把内向与外向等同起来看,并给不同性格的人相同的笑 脸,那么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强迫内向的人按 照文化导向的外向模式去生活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不适应。 人只有发展好内向的力量,让心灵成为快乐的源泉,外向的个性才能 慢慢有根基,既能沉静下来,也能放得开。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你 的灵魂会远离你,终生漂泊。自己爱自己,从内心世界去找到存在的意义 ,这样的快乐是随时可以自给自足的。 附: 对《个性新说》的回应 我终于看到了我需要的结果,我最近要写的和要发的东西全是一些与 主流文化、主流观念较劲的东西,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扰动主流文化给 我们思维带来的限制,让大家觉察到我们的心智其实一直深陷于文化给我 们制造的陷阱(惯性思维与直线式逻辑)中。 其实,对文化的探索和解构在西方社会已经开始了很多年,在哲学、 艺术、文学、影视方面的探讨尤其多。我经常在临床遇见许多因为自己性 格比较内向而痛苦万分的人,我在思考是什么样的想法让他们如此痛苦呢 ?是什么样的观念让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呢?为什么这个社会那么多的人际 规则更符合偏外向的人呢?为什么内向的孩子要凭空受到那么多的打击和 挫败呢?是什么在评价一个人性格的好坏呢? 民族文化促进会的秘书长王石老师曾给我绝妙的提醒:“我们不可能 用一些惯常使用的语言、词汇和规则、定律来解释一个新思想。”于是我 便要创新,要把内外向的区别在人性的内在层面做一种新的定义。我可能 极端一些,甚至荒诞了一些,不过温情脉脉不可能起到真正的扰动功能。 扰动的目的是让内向的人也能获得自我认同的力量,社会没有给他们太多 ,但自己总是可以给自己的。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让所有性格的人都有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哪怕 是被社会认为病态的性格,理想的社会也不会用病态去标定某一类弱势人 群。每种个性的人都是平等且重要的,社会资源和规则也主动给每个人提 供他所需要的特定的生存和文化环境。 我一直推崇社会的多样化、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并存主义,不能给文 化定好坏、轻重、主次,我故意贬低外向的人是为了引发大家的思考。如 果按照我的新解,显然内向的力量要比外向的力量更有用。原因是内向是 自我肯定与满足,外向是对环境的依赖和索取。理想和谐的社会要求每个 人都可以独善其身,快乐幸福地完成生命。如果我们不在自信、自卑、内 向、外向、幸福感,、满足与挫败上重新定义,又怎么可能引来多元文化 观念并存的局面呢? 回答一些个别问题:我的确是偏内向的,没有太多朋友,不喜欢接触 太多的人,对社会潮流也不太感兴趣。我害怕孤独同时又很满足于这样的 孤独,我自己觉得自己是内心孤独寂寞、乏味和没有什么情趣的人。我跟 心理学界也没有太多的瓜葛,只是默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别人认同与 不认同我都不太关心。当然,这样的语言与我现在的解释显然有些矛盾, 不同的是在我的博客上,所有评语都来自访客,回答是一种友好互动。 再谈谈对艺术的评价。要评价某个作品首先要分析你使用什么样的评 价工具,如果认为只有你的评价工具是对的,那么你不可能做出什么好评 价。正如我们用一把不准的尺子去量长度,你能准确吗?作者不可能对自 己的作品做客观的评价,这些评价只是一种解释。好的作品应该本身具有 生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它没有结论,无价值判断,也没有固化的结构 ,没有强势的观点,没有明显的导向,它是宽容的、人性的、多元主义的 ,充满人性关怀、怜悯、同情,易于让读者产生明显的共情和联想,这些 联想与共情会因时代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而不同,由此获得整理自己 的情绪、感受、生活经历、认知以及觉悟与升华。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的这篇《个性新说》不算好作品,因为我通过故 意地贬抑外向性格来引发人们对性格观念的思考,在此致歉!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