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知识产权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办案精要
ISBN: 9787513059633
赵彦雄,198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专利审查工作,1990年调入深圳市专利服务中心从事专利代理工作直至1994年。1995年,于广东国欣律师事务所开始律师执业,并于1996年至1999年期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专业在职研究生。2015年,以高级合伙人身份加入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目前还担任包括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等在内的若干社会职务。赵彦雄律师是国内第一批知识产权从业者,从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近30年,见证了中国专利制度从初生到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代理了一系列国内外知名案件,服务的客户包括华为、迈瑞、美的等知名企业。
" 序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的成立是新中国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我国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还处于探索和学习期,而在此之后,我们则相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迄今为止的近四十年里,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下,我国的整体社会面貌和经济现实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不断健全,在稳中有序的发展中为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科研创新的激励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专利制度领域,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专利法诞生于1985年。在经过三次修改(1992年、2000年、2008年)并辅以配套的规章制度后,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适应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的专利制度。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2016年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量超过了欧洲、日本、韩国和美国的总和。2017年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35.6万件,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则达到了9.8件。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更是在世界PCT专利申请量上领跑全球。 当然,在看到我国专利制度建设取得上述斐然成就的同时,也需要正视其中的不足。一方面是观念上的不足,现代专利制度在本质上离不开市场行为。专利最终需要在市场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荣誉权、名誉权;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足。2008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在该战略纲要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中一项战略重点。在该战略纲要发布实施的十年过程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大有改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显著减少,权利人的维权成本明显下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目前,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发挥知识产权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中的导向作用已经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趋势。而在此趋势之下,知识产权事业的繁荣则离不开每一个知识产权行业从业人员的奉献。 本书的作者赵彦雄律师是我的老朋友,他在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领域有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理论功底雄厚,实务经验丰富,本书所精选的三十件案例是赵彦雄律师多年从业的心得体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和发展。这些案例,从类型上囊括了专利侵权纠纷、专利无效纠纷、专利权属纠纷、专利行政查处纠纷等各类专利纠纷;从内容上看涉及等同原则适用、禁止反悔原则适用、现有技术抗辩、专利创造性评价等一系列专利纠纷中的问题;从体例上来看,每篇案例的解析均化繁为简,为读者梳理了清晰的案件脉络和争议焦点。本书对这些案例的解读、剖析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相信无论读者是否从事于专利法律事务,都能从本书中有所启发和收获。 " 本书从作者执业经历中选取了兼具实务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典型性的三十件案例,从中归纳法律问题、分析法律要点、总结法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