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的生活

有思想的生活
作者: [美]泽娜·希茨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有思想的生活
ISBN: 9787521761320

作者简介

在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接受古典学和古代哲学教育,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古代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麦吉尔大学、奥本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任职,现任教于圣约翰学院。 希茨因在人文领域中展现出非凡的潜力,荣获2020年度希特奖,该奖是美国备受青睐的人文学科荣誉,旨在奖励在人文领域做出贡献和成就的新星。

内容简介

引 言 学习、休闲和幸福 好 学 有些类型的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价值。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些工作往往是回报最少的:照顾老人、小孩,打扫公共厕所,供水供电,收捡垃圾,买菜做饭,等等。虽说从事其他类型的工作可能获得高薪和地位,但从事多年这样的工作之后,其没有实质性价值的事实越来越明显。1在我们现有的工作类型中,哪些能满足人类的真正需要,哪些不能满足?工作的回报和其可见的结果与这些工作的终极价值有何联系?在可见的工作之下或其背后,我们是否还背负着隐蔽的工作?一个人如何被自己工作的回报所迷惑,以致忽略了工作的终极目的? 这些是我们所有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但我所了解的工作是思想工作。为学习而学习意味着什么?这有可能吗?学习本身的乐趣是自私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如何摆脱其中那些自私感、取得成就的紧迫感以及竞争的紧张刺激感呢? 而且,若是没有取得看得见的成果,为什么智识生活应该重要呢,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里?对于修复我们支离破碎的社区或驱散笼罩在社区边缘的黑暗,智识生活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或者说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其他问题是随后各章探讨的内容。 剥去声名、威望、财富和社会用途的外衣,学习会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如果不考虑学习的外在结果,学习如何因为它对学习者的影响而不是因为其外在的结果而拥有内在的价值? 我说的“对学习者的影响”这句话当然会引出其他一些问题。我们寻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学习就像脚底按摩或在沙滩上散步那样只是一种享乐,那就足以说明其价值了吗?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类不能只是快乐的载体。关于什么是人类本身的价值,这样的问题必然与人是什么以及我们的最终价值是什么有关。这些都是巨大的问题,达到了难以解答的程度。它们只可细嚼慢咽,无法囫囵吞枣。就当下而言,尝试将学习的内在价值与其看得见的或外在结果区分开来就已经足够。 出于热爱而学习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收集死掉的昆虫并为其编目的过程中看到对学习的热爱,可以从蜷缩在书房和角落里的书虫身上看到对学习的热爱,他们藏在那里,逃避其在公共生活中的店主、政治家或家庭主妇身份。怀揣双筒望远镜和指导手册的赏鸟者是在学习;认真研究某一时代的服装和发型,好让自己制作的古代士兵模型尽量还原历史事实的业余爱好者也是在学习;仔细观察树木,以便捕捉其颜色和动态变化的艺术家同样是在学习;沉浸在城市社区里体验生活,以便整理和戏剧化其中元素的小说家也属此列;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环游世界的嬉皮士们一样是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困惑的数学家在操纵奇怪的符号和揭示表象之下的东西时,展现了对学习的热爱;突然对数字的奥秘产生兴趣的哲学少年也是如此。 我已经提到了为学习而学习的若干典型类型:数学证明或计算;对自然世界的探究;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反思;阅读书籍,至少是读好书。这些活动针对着特定的对象:数学对象、原理和证明、动物的行为、植物和物质材料,以及文学、哲学或历史著作中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但是,就像我们渴望拥有很多东西一样,我们渴望学习的原因也很多。想想那些热衷于说教、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是急不可耐地纠正我们,说:“其实……”我们猜测他把学习当成了实现社会支配的方式,或许是为了补偿他在体育比赛或情场上的失利。更普遍的情况是,间谍为了深入了解目标对象的心态而去阅读文学作品;华尔街的股票分析师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精心计算风险;政治活动家为了寻找支持其事业的证据而仔细研读科学文献;黑帮老大为处理尸体而去研究分解化学。这些都不是好学的行为,而是为实现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军事胜利、财富、政治成功或逃避法律制裁等。因此,我们称这些使用才智的方式为工具性的;无论其追求有多么强烈,它们都是由结果和成就驱策的。而隐性学习生活则是以自身为目的,体会与品味自然的对象:人类、数字、上帝、自然。 一个人在做数学题时可能不会深思熟虑或反复权衡,而是陷入恐惧和羞耻驱动的成功竞赛中。我们的教育系统所提供的学习就大多如此,甚至全部如此。就其本身而言,这与间谍、华尔街股票分析师或政治活动家的学习没有什么不同,都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也有人在开始某个行动时可能仅仅是将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然后却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个行动本身。结果驱动型的数学系学生能够领会数学之美,享受证明和计算的乐趣,从而打开为学而学的内心活动空间。一位青少年本来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才拿起一本书来阅读,只是渴望获得同伴的喜爱和认可,结果却不知不觉受到更深层次东西的吸引而对其爱不释手。想想喜剧演员史蒂夫·马丁的描述,他在女友斯托米的影响下成了哲学系学生: 如果斯托米说我穿紫红色的舞会礼服很好看,那我就会去买件紫红色礼服。但是,她建议我去读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刀锋》。《刀锋》是一本求知之书,所追求的乃普遍而终极且不容置疑的知识。我被这本书迷住了,因为书中不仅歌颂学习,还赞扬这样一种观念:就像一位舞台魔术师,我可以拥有只有少数人才知晓的秘密。 马丁刚开始只是要取悦女朋友,最终却发掘出了对学习的热情,这塑造了他青年时期的生活。但是,他对哲学的兴趣比激发这种兴趣的恋爱关系更为持久;如果因为其被发现的方式就认定这种哲学兴趣是不真实的,不过是取悦他人的尝试,那就大错特错了。 杰克·伦敦在他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讲述了类似故事。工人阶级出身的主人公被一个有钱的陌生人邀请到家里,在那里他审阅了一堆引人入胜的书,还遇到了一位漂亮姑娘。他爱上了书,也爱上了美人。为了赢得美女的芳心,他勉强开始自学苦读。但结果证明,这些书造就了一位极具批判精神的青年才俊,他反倒与这位富有的姑娘显得格格不入了。伊登的成长揭示出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精心培养的文雅作风与心智发展的狂野而开放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裂痕。他最终走向自杀的幻灭历程也指出学习生活的危险性:学习可能会异化人性,使人滋生傲慢和蔑视他人。 我们把这种危险性留到随后再谈。此刻,我们从这两个故事中注意到如下内容就已足够:我们塑造自己——我们的才能、兴趣和典型活动——最初的目的并不高尚,而是彻底工具性的,即获取我们想要的东西,避免羞辱、寻求爱情、被认可和提升社会地位。它们开启了我们内心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之前并不知晓的欲望、关切和惊奇之源。这些活动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天生的需求。我们天生的需求常常被埋藏在内心深处;让人眼花缭乱的外物吸引着我们,必须打破或者挣脱种种束缚才能使那些需求浮现出来。史蒂夫·马丁热衷于从哲学角度思考世界,而马丁·伊登则热衷于用语言捕捉生活;在描述这二者时,我们都不能说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学习的工具性用途。两人的生活都因为发现了新自我而发生重大改变和重新定位。 因此,即便我们开始学习时是为了一些更小的目标,我们内心的某些东西仍会鞭策着我们为学习而学习。但是,既然数学、其他科学或文学可能会成为提高成绩、获得爱情或谋财害命的工具,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科本身并不能定义智识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带着沉思和省察的态度来阅读、计算或学习才是关键。其实,我们也未必非要把焦点集中在这些典型对象之上。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都可以学习,并且乐在其中。我们是否应该觉得学习的动机或思考的精神比一整套典型对象更加重要呢?也许我们可以说,只要是抱着深思的态度和省察的精神去做,只要我们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好学就可以体现在任何活动之中——日常工作,观看体育比赛,出门倒垃圾,阅读快餐式作品,等等。 第二种做法也面临着困难。把昏天黑地狂饮一周作为认识自我之旅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好学吗?一个人可以带着沉思的态度玩电子游戏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这些活动与他们沉思的目标不太相符。这种不匹配表现在他们对潜在求知者施加的压力上,这种压力与追求身份地位的数学专业学生感受到的压力相反。数学吸引着争强好胜的学生欣赏数学本身。相比之下,玩电子游戏的求知者本来想更好地理解它们对人性的吸引力,结果却不知不觉、身不由己地陷入娱乐消遣之中,在游戏中不断取得的胜利则越发索然无味。同样,要想与饮酒作乐保持清醒的距离就需要一种非同寻常的节制。联邦调查局探员在调查非法色情作品时,他们看待图像的方式与痴迷的消费者是不同的。不过,非常明显的是,这些图像的强大吸引力仍然使肩负调查使命的探员的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欲望对象看作餐馆自助餐里的食品——这个选一点儿,那个选一点儿。但是,我们的欲望和欲望对象更像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们有着自己的冲击力和压力。一旦我们开启了追求之旅,它们就会把我们拉向特定方向,为我们打开之前从未预料到或从未选择过的可能性。这个简单的心理学事实就是教育存在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使用心智、学习绘画或者减肥,不仅需要自制力和社会激励,也需要明智长辈的引导。这些长辈知道沿着某些道路会发生什么,而且在指导年轻人时愿意暴露自己的无知与不确定。 ? 普林斯顿大学2022年“共同阅读计划”荐读图书 ? 芝加哥大学Seminary Co-op书店2020年度好书 ? 思想类播客London Lyceum2021年度好书 ? BookAuthority网站年度哲学新书 ? 《万维钢·精英日课》研读书目 1.浮躁时代给每个人的智识生活指南。在当今一切快节奏、注重效率和功用的年代,人越来越难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自我的价值认可,而作者认为智识生活可以稳固人的内核,培育人的内在世界。她从实践经验、哲学思辨层面阐释何谓智识生活,以及智识生活的内在固有的好处,人人皆可从中受益。 2. 关于学习作为通往内在之路的优雅沉思,从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以精神世界来抗衡外部世界。将“对学习的热爱”“为学习而学习”作为对抗外部世界有辱人格的无休止竞争的一种努力,是人类尊严的绿洲和人类光荣的苗圃。将现有的生活方式转向一种富有思想的智识生活,从外在认同转向自我笃定,从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以期达成个人的成长、人类的良善。 3.反驳文科无用论,重申人文对于当代人的价值。在社交媒体霸占人们绝大多数闲暇和注意的时代,人文学科尤其面临着空前的压力。与理工科相比,人文学科似乎没有任何直接的产出,显得很“无用”,这本书正式为这种思潮平反。泽娜·希茨用自身的经历和书中的论证肯定了人文的内在价值,以人文精神的“无用之用”反驳了“文科无用论”。 4.突破精英的傲慢,让每个人都有过上智识生活的可能。希茨认为,智识生活并非高校象牙塔里的人所独有,也可以出现在出租车、海滨度假区、图书俱乐部甚至监狱里。思想生活也不是文人骚客式的附庸风雅,而是将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是现实世界中遭到践踏的被压迫者在精神世界中重拾人性尊严的一种方式。阅读和智识生活对于各个阶层的人都有非凡的意义。 5.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提出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论。 智识生活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如何利用学习、闲暇、沉思来获取幸福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好学真正践行起来是什么样子? 学习是如何被追名逐利腐蚀的呢? 如何从外在认同转向内在价值的获取? 如何平衡才华和野心? 如何充分践行对学习的热爱,使其变成一剂良药来改变没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或减轻各种不可避免的苦难? 智识活动与普通人类社会之间是否存在天然的紧张关系? 普通人如何过上富有思想的智识生活? 6.三张“智识生活”书签,为你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