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3.10
折扣购买: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ISBN: 7214038862
2.〔机械复制〕 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西总是可被仿造的。学 生们在艺术习作中进行仿制,大师们为传播他们的作品而从事复制,最终甚 至还由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造出复制品来。然而,对艺术品的机械复制较之 于原来的作品还表现出一些创新。这种创新在历史进程中断断续续地被接受 ,虽要相隔一段时间才有一些创新,但却一次比一次强烈。早在文字能通过 印刷复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木刻就已开天辟地地使对版画艺术的复制 具有了可能。众所周知,在文献领域中引发巨大变化的是印刷,即对文字的 机械复制。但是,在此如果从世界史角度来看。这些变化只不过是一个特殊 现象,当然是特别重要的特殊现象。在中世纪的进程中,除了木刻外还有镌 刻和蚀刻;在19世纪初,又有石印术出现。 随着石印术的出现,复制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种简单得多的 复制方法不同于在一块木版上镌刻或在一片铜版上蚀刻,它是按设计稿在一 块石版上描样。这种复制方法第一次不仅使它的产品一如既往地大批量销入 市场,而且以日新月异的形式构造投放到市场。石印术的出现使得版画艺术 能解释性地去表现日常生活,而且开始和印刷术并驾齐驱。可是,在石印术 发明后不到几十年的光景中,照相摄影便超过了石印术。随着照相摄影的诞 生,原来在形象复制中最关键的手便首次从所担当的最重要的艺术职能中解 脱出来,而被眼睛所取代。由于眼看比手画快得多,因而,形象复制过程就 大大加快,以致它能跟得上讲话的速度。如果说石印术可能孕育着画报的诞 生,那么,照相摄影就可能孕育了有声电影的问世。而上世纪末就已开始了 对声音的技术复制。由此,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 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使艺术作品的影响经受了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 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在研究这一水准时,最富有启发意 义的是它的两种不同功能——对艺术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是彼此渗透的 。 3.〔原真性〕 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 ,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但唯有基于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历史 ,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受制于历史。这里面不仅包含了由于时间演替使艺术 品在其物理构造方面发生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艺术品可能由所处的不同占 有关系而来的变化。前一种变化的痕迹只能由化学或物理分析方法去发掘, 而这种分析并不适用于复制品;至于后一种变化的痕迹则是个传统问题,要 弄清它,必须从原作的状况入手。 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有关传统的观念便 依据这原真性,这样的传统观念将即时即地性视为自为一体的东西流传至今 。完全的原真性是技术——当然不仅仅是技术——复制所达不到的。原作在 碰到通常被视为赝品的手工复制品时,就获得了它全部的权威性,而碰到技 术复制品时就不是这样了。其原因有二:一是技术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 原作。比如,在照相摄影中,技术复制可以突出那些肉眼不能看见但镜头可 以捕捉的原作部分,而且镜头可以挑选其拍摄角度;此外,照相摄影还可以 通过放大或慢摄等方法摄下那些肉眼未能看见的形象。这是其一。其二,技 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抵达的境地。首先,不管它是以照 片的形式出现,还是以留声机唱片的形式出现,它都使原作能随时为人所欣 赏。大教堂挪了位置是为了在艺术爱好者的工作间里能被人观赏;在音乐厅 或露天里演奏的合唱作品,在卧室里也能听见。 此外,对艺术品的这种改造可能不太会威胁艺术的组成部分——但对艺 术品的这种改造在任何情况下都使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丧失了。这一点不仅 对艺术品来说是这样,而且对例如电影观众眼前闪过的一处风景来说也是如 此。因此,艺术品展示过程还触及了一个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品的原 真性问题。自然对象是不会对此问题有所昭示的。一件东西的原真性包括它 自问世那一刻起可继承的所有东西,包括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以及它曾经 存在过的历史证据。由于它的历史证据取决于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因此 ,当复制活动中其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摆脱了人的控制,它的历史证据就难 以确凿了。当然,这也仅仅是历史证据而已,但如此一来难以成立的就是该 东西的权威性,即它在传统方面的份量。 人们可以把这些特征概括为光韵概念,并指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 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这是一个有明显特征的过程,其意义 远远超出了艺术领域之外。总而言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 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 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各自环境中去加以欣 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这两方面的进程导致了传 统的大动荡,而传统是人类的当代危机和革新的对立面,它们都与现代社会 的群众运动密切相联,其最强大的代理人就是电影。电影的社会意义即使在 它最富建设性的形态中——恰恰在此中并不排除其破坏性、宣泄性的一面, 即扫荡文化遗产之传统价值的一面也是可以想见的。这一现象在从克娄巴特 拉〔2〕和本·霍尔〔3〕到弗里德利库斯〔4〕和拿破仑的伟大历史电影中 表现得最为明显,并不断扩大。阿培尔·冈斯〔5〕曾在1927年满怀热情地 宣称:“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 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期待着在水银灯下 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搡。”〔6〕也许说者并没有想到这 一点,但这番话却发出了广泛地进行扫荡的呼声。 P49-P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