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原售价: 92.00
折扣价: 73.60
折扣购买: 指尖上的岁月
ISBN: 978717140214
李海生,男,1969年出生,1985年参加税收工作,现任安泽县税务局二级主办。山西省作协会员,安泽县作协主席,出版散文集《漫步在时光里》。
那年我十七 1985年5月3日,我在父亲的陪同下,提着简单的行李,搭了一辆顺风车,来到了位于县城北部、距离县城30余里的和川镇,开始了作为税务“官”的生涯。 能进税务局参加工作,源于1984年11月9日的招干考试,那时正积极备战高考的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了墙上张贴的招干公告,说是税务局要面向社会招考一批税务干部,回家后吃饭中间,我顺便给母亲讲了街头张贴的公告,母亲说:“你想试试就试试吧,可别误了高考。”我问母亲,税务局是干什么的。母亲说:“就是在街头拎包向商户收税的,不过也是吃公家饭的,考上了,也算有了正式工作。”听了母亲的话,同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他们对于考不考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最后还是我决定先参加招干考试,反正高考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万一将来考不上,这也是一条出路。于是我准备报名参加考试,没承想,报名也是一波三折,刚开始报名,条件是高中毕业,可我高中还没毕业,自然不符合条件,父母托了许多人帮忙,才把名报上。后来由于本县高中生太少,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不达比例,报名范围扩大到初中生,我自己又去报了一次名,结果考试完,出现了两个李海生,考上后,还费劲解释了一番。 我记得考试是在县北门小学举行的,当天下着大雪,我特意穿上父亲去北京出差买回来的一件绛紫色夹克,脚蹬着大雨鞋。到考点后才发现参加考试的人足有100多名,四个教室全坐满了,看到这么多的人参加考试,我心里面直打鼓。后来,我才知道,这次税务招干考试,是税务局成立后组织的第一次考试,招考的干部还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全县总共招5人,农村户口招2人,城市户口招3人。另外,还有本局职工参加的转干考试,所以人特别多。我参加工作后才懂得,干部与职工是有区别的,干部身份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获得,有名额限制。我确实没想到自己能考上。招干考试结束后,我又准备高考去了,也没把这当回事。好在那时我在文科班的成绩还可以,除了数学太差,其他的科目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的,倒没敢想考上什么大学,总觉得考上中专,以后有碗饭吃,还凑合。 到了1984年12月底的时候,虽然没有接到正式通知,我已经知道自己考上了,可心里还是没谱。一面抓紧复习,一面等候通知。1985年4月16日,距高考已没有多少日子了,我突然接到了税务局的通知,让22日去税务局报到,当时真有点喜出望外。报到时,我们一起考上的5个人见了面,四男一女,其中一个人和我是同学,其他3人,以前并不熟悉。那时的税务局大楼,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县城属于最好的建筑了,一进大门,我就觉得办公楼高大、气派。见了穿着税务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忙进忙出、牛气十足,我心情更是激动,心里想着自己就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从里到外透着兴奋。 报到后,先是进行培训。培训开始时,局领导分别讲了话,当时只有两名局长,一正一副,局长姓王,副局长姓卫。随后由时任税政股的老彭股长主讲,从那时起我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税收、税法,知道了产品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等税种,以及开征的时间,计税依据,征缴和入库的时间,税款报结等基本知识,了解了我国的税制,知道了国家刚刚完成的利改税改革。经过一个星期的简单培训,我们5人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有两人留在了县城的税所,我和其余的两人则被分到了乡下不同的税所,当时的心情很难形容,说不上是兴奋,还是难过,反正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从此以后,学生时代结束了,几乎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就一脚踏入了社会。一生中,没参加过高考,实在是挺遗憾的,尤其是开始写博客后,知道了天南地北的许多博友,他们大都是大学毕业,心里很是羡慕,有时同他们交流,看他们的文章,感觉自己像个土老帽。 当时的和川所刚刚建成,一排坐北朝南十几间砖瓦房,一个很大的院子,在镇上很是扎眼,主房的对面是三间灶房,旁边有一块不小的菜地,院子里坑坑洼洼的,砖头、瓦块遍地都是。我报到的当天,所长恰巧不在,会计听说有新人来报到,放下了在县城要办的公务,急急忙忙地赶回来接待了我,给我安排好住处,让我第一次出门便感到了温暖。他年龄同我一样,只是生日略大一些,应该喊他哥哥,他高高的个子,长得眉清目秀,待人诚恳、热情,从那时起,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和川税务所也成了我的另一个家。 所里当时只有五个人,所长、会计和三个专管员,加上我,成了六个人。在安泽,和川算是个大所,税收任务最多,主要是因为有国营和川酒厂,酒厂当时确实很有名,在全县缴税最多,是县财政的主要支柱。在整个临汾,算是比较好的企业,我去的那年,税利就突破了100万,临汾最大的商场——工贸大厦,还挂有和川白酒的巨幅广告,让安泽人引以为豪。白酒生产供不应求,在临汾,乃至周边地区都很畅销,还曾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 我每天要做的工作,就是跟师傅们去村里征税,当时和川所负责和川镇和罗云乡二十多个村委的工商税收管理,最远的征税点与沁源县交界,距离所里有近60里地。下所时局里给我们每个人都配发了一辆自行车和一个装税票的皮包,下乡入户的时候,把包往自行车把上一挂,感觉自己很牛气,像是镇里的下乡干部。在和川,除了酒厂外,征税对象主要是供销社、信用社、粮站等单位,其余的有小商店、小磨坊、小四轮拖拉机,还有赶驴车换粉条的,杀猪、杀羊的,买卖牲口的,等等。这些都属于零散税收,一个月也收不了多少钱。平时不下乡的时候,就是看看业务书,翻翻报纸什么的,乡下看电影的机会还不多,所里有一台电视机,只有一个山西台,每晚十点半就再见了。最好的娱乐项目是打扑克了,平常打扑克的时候人总也凑不齐,直到现在也搞不明白,那时的人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当时在乡下上班的年轻人并不多,供销社的女孩不少,可我很少跟她们打交道,常接触的就是工商所的人了,下乡的时候,经常搭伙,他们收费,我们收税。闲下没事的时候,也没可去的地方,一条老街,一条马路,大门外还有一条水渠,再远点就是无边的旷野。实在闷得无聊,就去大门口晒晒太阳,有时想去马路上看车来车往,也是不可能的事,每天过往的车辆屈指可数。连续遇到阴雨天气,十天半月也见不到车和人的影子。有时还真应了校园歌曲中的那句词“一个人总是对着天空发呆”。现实的生活也确实是那个样子,每天总是觉得很无聊,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什么志向,糊里糊涂的我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税官”生涯。 《指尖上的岁月》是一部散文随笔合集,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作者情感真挚,仿佛一个向导带着读者走近他的生命,体会成长的喜悦烦恼,感受生活的参差多态,所思所悟,细腻深沉,入情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