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去唐朝:帝王和帝国事
ISBN: 9787559844422
常华,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出版有《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三卷本),其中,《诗词里的中国》被美国弗吉尼亚图书馆收藏。喜读诗词,醉心古史,享受在二者间坐望风云。
烽烟中的旗帜 放眼公元七世纪初的中 国版图,一个改朝换代的浩 大弈局正在全面铺开。纷繁 复杂的棋盘上,充斥着箭矢 与火光,闪电和雷鸣,躁动 不安的逐鹿者们纷纷杀进这 场弈局。他们或是出身贵族 ,周身流淌的贵族血让他们 问鼎王座的进程底气十足; 或是出身草莽,高喊“王侯 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 、吴广就是他们揭竿而起的 动力。当各方势力共同撕扯 一个王朝的华衮,死亡与诞 生,开始相向而行。 是的,这是隋末,隋炀 帝杨广帝王生涯里的最后时 光。这位将门之子,以历代 皇帝少有的隐忍和伪饰登上 了天子之位。为了立为储君 ,本是次子的杨广有意远离 声色,每逢文帝来到他的府 邸,他都要屏退美人,将琴 弦扯断并刻意撒上一层灰尘 ;为了博得文帝欢心,每次 回扬州任所之前,他都会痛 哭流涕,深情辞行。杨广的 这些伪装着实蒙蔽了文帝和 独孤皇后,再加上他对太子 杨勇多次阴谋算计,最终令 文帝做出了废杨勇而立杨广 为太子的决定。当然,戴着 面具行走的杨广并没有太多 的耐性,父亲的宠妃令他垂 涎,父亲的皇座更是他觊觎 已久的目标。仁寿四年 (604)七月,仁寿宫跃动 起刀光剑影,卧床养病的隋 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眼 中至德至孝的儿子杨广会勾 结朝中重臣杨素,用极端的 弑父篡位之举提早结束自己 的皇权。这位在乱世烽烟中 立马横刀一统天下的隋代开 国之君,最终死于自己钦定 的太子之手。 八天之后,杨广一身华 服,傲然登基,开始全面接 掌父亲留下的政治遗产,史 称隋炀帝。显而易见,隋文 帝留下的政治遗产是丰厚的 ,在位二十余年,隋文帝的 “开皇之治”堪称辉煌。他“ 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 法令行”,朝野上下,呈现 出“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 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 寡,人物殷阜”的昌明气象 。当时,隋朝京城大兴(唐 长安)及各地的粮仓——大 的可储粮千万石,小的可储 粮几百万石,都储满了谷物 。国库之中,储存的绢帛各 有数千万匹,及炀帝即位, 天下仓库的积储可供应全国 五六十年。 面对这样的政治遗产, 隋炀帝压抑已久的欲望最终 如汹涌的山洪,一发而不可 收。他要做一次空前的补偿 ,补偿他自在人格的丧失, 补偿那段虚伪矫情的岁月。 于是,中国历史上一次 声势浩大的迁都,在公元 605年宣告开始。确切地说 这是在营造一个新都,与关 中故都遥相呼应。隋炀帝选 择了四通八达的洛阳。在他 看来,洛阳“控以三河,固 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 ,坐视天下,没有比洛阳更 理想的地方。而洛阳却别无 选择:一千多年前,周平王 将都城迁到这里时,它没有 太多的热情;一千多年后, 面对隋炀帝的到来,它仍然 沉默。打夯的号子响起来了 ,厚重的柱础竖起来了,雄 伟的宫殿建起来了,宫瓦在 阳光下闪烁着一个帝王的骄 傲,洛阳却在沉积的土层中 听到了一声痛苦的呻吟。 或许是新都的营建启迪 了隋炀帝的灵感。我们可以 想象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某一 天,身着华衮的隋炀帝一边 望着浩浩荡荡的黄河出神, 一边却在想江南。江南的风 光太美了,江南的水脉太芜 杂了,他要修一条运河,一 条连接都城与胜景的运河。 皇帝的一个念头往往就这样 地带动起一项工程,动用了 二百二十多万个民工,挖掘 了整整六年,绵延五千多里 。尽管当下许多学者认为隋 炀帝开凿大运河南段通济渠 、江南渠、邗沟,是为了更 好地控制江南,开凿永济渠 也是为了联络北方广大地区 ,尽管直到今天,大运河在 中国的航运中仍在发挥着作 用,但谁也无法漠视那些湮 灭在河床之下的累累尸骨, 它们肥沃起水草,每一朵浪 花都浸着血泪。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 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 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 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 还似景阳楼。 ——许浑《汴河亭》 P3-5 ·本书以唐诗为线,展现唐朝的肇兴、全盛、动荡与衰没,以再发现的精神,审视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再现了一个强大帝国在政治上的兴亡。 ·生动展现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达到的成就,绘出一幅历史上的世界强国的成长图册。 ·用历史随笔的方式,探寻王朝的沉浮起落,梳理史书的蛛丝马迹,表达自己的见解,好读易懂又不失思考深度。 ·读着唐诗,重返唐朝,以唐诗为抓手,文史结合,亦文亦史,文史兼融地走进大唐三百年盛世,为读者对一段历史风云、一种文化精神进行回溯创造了较为快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