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兴:使命型政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大国之兴:使命型政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 黄相怀
出版社: 北京人民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68.10
折扣购买: 大国之兴:使命型政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ISBN: 9787530006153

作者简介

黄相怀,政治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长期专注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解读工作。出版《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做一个立场坚定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素养》《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砥砺奋进》等著作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

内容简介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语境中,“尽快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原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所在。而正是这种让人民生活得更好的初心,缓和了过去的那些种种不切实际的“壮志雄心”,广泛赢得了党心民心,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支持。邓小平指出:“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还说:“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优越吗?不优越叫什么社会主义。”又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当时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包含的小康目标,其实就是希望通过现代化建设尽快让人民过上“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生活。 秉承这一意旨,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里,初步而普遍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成为一个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的就是这样的努力。与此同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什么是好日子”的认识还得到了新的认识升华。这种认识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美好生活”。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从理论上为美好生活论提供支撑,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个论断,对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更有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美好生活论是好日子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升级版,它切实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代表的“发展良心”。实际上,从人类现代化进程看,推进现代化是一回事,能否体现“发展良心”是另外一回事。在许多国家,资本主导的发展损害人民的利益,城市为主的发展损害乡村的利益,短期畸形的发展损害长远发展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反过来从“能否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一标准出发衡量各国现代化水准,从而为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魅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化应当有一个金标准,这就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有研究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既以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为指导,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非改弦更张、改旗易帜,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优化,这是邓小平等一开始就考虑得十分清楚的。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坚持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邓小平之所以强调这些,是因为:“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制度的国家进行的现代化有共同之处。但是,实现现代化不是单纯发展生产力,它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是包含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持续成功推进,与此有莫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对于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坚持,而且从如何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上进行了发展。比如,在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上,邓小平说得很明确:“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而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还指出:“中国的最大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这就深刻阐明了先进政党领导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作用。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推进共同富裕在保证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他还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句总结性的表述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政治理论与学术研究的文献资料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之后不久,其思想理念被自邓小平理论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吸收,而这一提法使用频率和被研究频率也并不高。如今,时隔40多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启者们的一种崇高致敬,也是对中国自身发展道路的一种更高的总结提炼。邓小平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概念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此为内核又丰富和发展了许多新的内容,从而为坚定走自己的路、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树立“四个自信”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明:“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而他指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从理论星火到理论体系,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展现了更强烈的历史自觉,实现了更鲜明的历史 ·作者知名,身份权威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教授,长期专注于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解读工作,发表过众多研究成果。已出版过多部畅销主题图书,在主题出版读物方面具有相当影响力,同时本书也是作者代表性学术成果精华的首次集中完整呈现。 ·话题前沿,内容厚重 党的二十大后,“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高频热词。当前国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著作正逐渐形成一股出版热潮,但能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关联起来同时进行研究阐释的作品目前图书市场上还没有见到,本项目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补白性。 ·主题显明,结构完整 本书彰显了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可贵之处在于融学术性和通俗性为一体,是一部主题显明、结构完整、主线突出,深度聚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主题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