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书海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49.00
折扣购买: 钱穆作品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ISBN: 9787557101008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七岁入私塾。曾就读常州府中学堂、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高中肄业后,辗转任教于无锡、厦门、苏州等地小学、中学,并励志苦读,精研学问。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问世,为学界推重,转入大学执教。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书院。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一生著述,广涉经史子集,后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编,凡一千七百万字。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新书试读 《八十忆双亲》前言 余乃一孤儿,年十二,先父辞世,余尚童 騃无知。越三十五年,先母又弃养,余时年四十 七,只身在成都,未能回籍亲视殓葬。国难方殷 ,亦未讣告交游,缺吊祭礼,仅闭门嗓泣深夜嚎 啕而止。年七十一,值双亲百龄冥寿,余是年已 辞新亚校务,患目疾,住院施手术。不久,即赴 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任教,时思撰文,略述梗概, 竟未果。今岁余年八十,明年,又值双亲一百十 龄之冥寿。因乘余之诞辰,觅机赴梨山,沿横贯 公路,自花莲返台北,途中滞留八日,住宿四处 ,草写此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回念前尘, 感怆万端。自念我之生命,身体发肤皆传自父母 ,而今忽已耄老,精神衰退,志业无成。愧对当 年双亲顾复教诲之恩,亦何以赎不肖之罪于万一 。往事种种,迄今犹留脑际。拉杂书之,庶我兄 弟四人之子孙,他年当能读及,亦使稍知祖德之 一二。亦以告并世之知余其人而不知余之生平来 历者。 《师友杂忆》 序 余八十初度,撰《忆双亲》一文。读者多 劝余继述生平经历,以飨并世。余念自幼志学, 老而无成,妄有自述,岂不腼颜。惟生平师友, 自幼迄老,奖劝诱掖,使余犹幸能不虚度此生。 此辈师友往事,常存心中,不能忘。今既相继溘 世,余苟不加追述,恐其姓名都归澌灭,而余生 命之重要部分,亦随以沦失不彰,良可惜也。惟 余所欲追忆者乃远从七十年前开始。来港台,亦 已有三十年之久。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以今思 昔,皆已恍如隔世。而况忧患迭经,体况日衰, 记忆锐退,一人名,一地名,平常自谓常在心中 ,但一临下笔,即渺不可寻。有时忽现脑际,未 即写下,随又忘之,苦搜冥索,终不复来。而又 无人可问。如写第一篇果育学校事,当前相识已 无一人同历其事者。第二篇写常州府中学堂事, 在台有一人,在港复有一人,年皆长于余,皆垂 垂九十矣。余所思,未必即彼所知。此皆前清时 代之事。下逮民初,亦复如是。故凡余所述,皆 属一鳞片爪,而已费九牛二虎之力。但既到老不 忘,则可确证其为余生命中之重要部分,务求叙 述真实,亦属余对生命之自惜。纵属一鳞片爪, 在余则弥自珍重。而余之生命,在此时代,亦属 可有可无。增余一人不为多,减余一人不为少。 惟此七十年来,世风时态,骤转亟变。余所追忆 亦可使前世风范犹有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 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 客观之旁证。有心世道之君子,其或有所考镜。 是则凡余之所杂忆,固不仅有关余一人之事而已 。又余双目已不能见字,信笔所至,写成一字即 1. 大师,原来如此亲切: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的个人回忆录 晚年的钱穆以温情细腻的笔触,讲述成长、求学、教学、交游的历程,以妙趣横生的生活琐事和纤毫毕现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交织的一生。这本书不仅是一卷情味隽永的典雅散文,还是编纂钱穆年谱、传记及研究相关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 2.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部中国20世纪时代风云录 钱穆亲历了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近百年历史,当历史学家成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会如何记述?读者可借由此书以小见大,通过钱穆的个人经历及人生选择,窥见20世纪国家、社会、风气、人物之变。 3. 鸿儒云集,群贤毕至:民国学人的精彩群像 通过钱穆的研学经历及其与吕思勉、顾颉刚、胡适、陈寅恪、钱玄同、冯友兰、郭绍虞、汤用彤、熊十力、吴宓、梁漱溟、唐君毅、傅斯年、林语堂等人的交游记事,读者可深入了解当时的学术风气与思潮变迁。 4. 按图索骥,走近钱穆其人其学:一幅“钱穆学思导览图” 钱穆以自学成名家,一生著述浩繁,普通读者难以概览。这本书以娓娓的叙述和清晰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了解钱穆其人其学的线索,读者可以跟随钱穆自述的时间脉络,了解钱穆在不同阶段想探求、思索的问题,以及相关著作的写作缘起和意旨,从而掌握一份“钱穆学思导览图”,开启走近钱穆,走进民国历史的方便法门。 5. 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范再现 钱穆在书中展现了他心中一个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典范——故乡无锡的七房桥世界,祖父母、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及该地的风土人情,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求学路上,师友所教导的为学为人之道,也体现着同样的精神底蕴。 这些经历不仅影响钱穆一生的文化意识与文化情怀,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民众的影响。书中的追述,使其免于沦失澌灭,堪称一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琥珀”。 6. 收入附录文字12篇,呈现更丰富立体的钱穆 这本书在《八十忆双亲》与《师友杂忆》之外,还收入附录文字12篇,内容涉及钱穆对父亲、母亲、岳父、挚友等人的回忆及对自己的教育理想、研学心得的自述,文笔生动,细腻典雅,真挚动人,呈现了更丰富立体的钱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