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品圣贤

曾国藩品圣贤
作者: 石斋
出版社: 中国城市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3.25
折扣购买: 曾国藩品圣贤
ISBN: 978750742079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以上文字分别从处理内政、修身待人以及外交策略等方面说明了周文 王的统治政策。 根据史书记载,文王即位之后,内修德政,遵循祖父古父、父亲公季 的法度,笃行仁义,敬养老人,慈爱幼少,使国内民风大为改善,民心向 善,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吾尝谓人才随风气为转移,(周)文(王)、武(王 )兴则民好善,(周)幽(王)、厉(王)兴则民好暴。”那么,为什么统治者推 行德政能改善民风,使民心向善呢?这就涉及了风俗与移风易俗的功能。 “上行下效谓之风”,统治者以国家强制力推行某些政策尚能行得通,一 旦他们有意识地导民向善,自己也身体力行,那么对普通百姓当然会产生 更大的影响,从而使民“好善”。 示弱骄敌,预留生存空间 在对外修行德政的同时,周文王也开展了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 文王在治国上,重视农业。开垦荒地,广种粮食,促进人口增长。虽 然是一国之主,他却与王后身穿粗布衣,亲自到田间参加采桑、种粟之类 的农活。出巡时也尽量不扰民,有时还深入到百姓中间,一住就是几个月 ,以此来了解民情。 由于他治国有方,使得国富民殷,引起了相邻的部落垂涎。一次,犬 戎昆夷部落带兵攻打周国,希望能掠取大量财物。当时周国的国力正在发 展中,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强悍善战的昆夷,在这种情况下,文王决定 以忍为上。他派人对昆夷说:“不就是要财宝吗?给你们。”昆夷见周国 屈服,得寸进尺,得了财物后,仍然不肯退兵,还索要地盘与百姓。这时 ,周国的百姓愤怒了,纷纷请求出兵打昆夷。文王说道:“百姓们拥立国 君,目的是为了带来好处,现昆夷要的是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这里与在 昆夷那里,有什么区别?如果因为我的原因引发战争,杀人流血,我实在 不忍心。”于是就满足了昆夷的要求。 文王并非是不忍心,他知道在自己实力还不足时,只有忍让是最好的 措施,反正昆夷也没有更大的野心,用有限的土地和百姓可以换来几年的 和平发展,才是国家的最大利益。 几年以后,周国的实力迅速壮大,也逐渐走上了扩张版图的道路,首 先就拿犬戎昆夷开刀,结果原来得意一时的昆夷被周国军队打败,其民众 都来归附,其领土成了周国的国土。 后来,文王姑事昆夷就成了著名的典故。这个经典事例教导人们,在 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不妨采取低一点的姿态,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营 造有利于自己的环境,借机发展自己,等到实力和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雪 耻也不晚。 曾国藩从文王身上学到这一条处世智慧,主要将它用在了外交上。当 时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贫弱,而列强得尺进丈,不断从中国获得非法的利 益,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曾国藩的救国之策就是文王的“姑事 昆夷”战术。如他曾在给彭玉麟的信中说:“(洋人之事)事端纷纷,总以 坚守条约,不失信于外为是。只可力求自强,不可轻易动气。若无自强之 实,而徒有争气之言,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如耻之,若莫师文王姑事昆 夷……”认为对于洋人,清朝政府及臣民应该力求自强,而不能逞一时之 气,否则只会带来灾祸;如果以被洋人侵略压迫为耻辱,就应该学习周文 王“姑事昆夷”的做法,以求获得休整、喘息,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现 在我不如你,所以就尽量忍让,利用时机发展自己。他的自强运动,目的 正是为了增强国力,从根本上扭转屈辱的局面。他的这番用意是好的,但 在当时的形势下,无法实现,这是时代局限性决定的,但他的忍辱负重, 徐图自强的苦心孤诣,还是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 周文王之礼贤下士、勤修内政,以及外事昆夷,无不是在为灭商建周 做准备。虽然他并没有亲自统帅周军攻灭商纣王,但他所创建的各项制度 显然为增强周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打下了基础:尤其是他罗致天下人 才,使姜尚等贤士为周所用,为武王伐商储备了强大的智囊团队,最终为 平灭商朝立下了不世之功。P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