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7.40
折扣购买: 三字经
ISBN: 9787550233164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人物和经史学者。他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孝有研究。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三字经》即是他在这一时期教育本族子弟的作品。其文朴实无华,自然流畅,三字一句,琅琅上口》后来这部歌记住风行天下,成为南宋以后文人的必学启蒙读物,被誉为“蒙学之冠”。1990年,《三字经》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人性本善 作为《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六 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关于人性本质的 探讨。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就这一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在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思想的核 心就是“原罪”。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 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在我国 儒家学派内部,主要存在三种观点:性善、性恶、有 恶有善。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 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证明。在《孟子·公孙丑》中 ,有这样一段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恻隐之心,是一种同情 心;羞恶之心,觉得不好意思、害羞,是一种自省的 心态;辞让之心,彼此谦让、谦退;是非之心,要分 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孟子在这里主张,天赋 人性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认为这“四 心”亦即所谓“良心”便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即“四端”。如果没有这四种心,人和动物就没有什 么差别了。 性恶论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所倡导的理论。荀 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 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 人之生也固小人。”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揭 示了人性与教育、环境的关系,充分地肯定了教育、 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性问题上, 王充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 恶论”,而是提出人性有善恶之分。他认为,由于先 天禀气的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异的。他说“: 实则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也就是说 ,人性有善有恶,就像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样。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 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 对立,又相辅相成。可以说,两者的思想内核是相同 的,只是孟子和荀子因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引发的 不同思考。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还认为人性不仅 是善良的,而且总是向着善的方向发展的。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正确的引导是关键。这也就是说后天的教育是很重 要的。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 “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主张以道德和礼 制来教化人们。这同样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观点,出自《论语 ·阳货》。孔子将先天的“性”与后天的“习”相联 系。他认为人的天性相近,只是因为“习”的缘故而 有“上智”与“下愚”的分别。这里的“习”并不单 指学习,而更侧重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常 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说 的“环境”几乎可以囊括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 的一切。其中,父母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前 几年一则“妈妈,我为你洗脚”的广告感动了无数国 人,也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 用。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 果只是对子女严格要求,不注意自我修养,不仅教育 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