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书店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2.40
折扣购买: 味生谈吃(江南食事别集)(精)
ISBN: 9787545818246
陆明,1949年生,浙江嘉兴人。1965年初中毕业,下乡务农10年,1985年起,先后供职于嘉兴报社、嘉兴市地方志办公室、嘉兴电视台,任记者、助理研究员、编辑。1980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及文史写作。至今出版小书集《野路子》、散文随笔集《我的吃酒:江南人文手记》、传记文学《粉墨江湖:卞家班暨杭嘉湖水路京班纪略》等10种图书。
理想中的小酒馆 理想中的小酒馆,临河,推窗望见桥,桥上有二三行 人,徒手的,神态闲闲,似往酒馆来;桥下流水淙淙,有 小船过往;酒馆地板间,曲尺形柜台,台上摆一坛绍兴酒 ,十斤装的,坛口压一掺杂砻糠的甏头泥,很整洁的模样 ,不会有泥粒掉入酒坛内。 站柜的不拘男女,但须是中年,很稳当的。有五六张 板桌,木的靠背椅。酒器一色陶的,浅灰色。如是白陶的 那种,*悦目。绍酒必须烫热了吃,烫酒器是个大木桶, 桶有盖,有十数个圆孔。大木桶摆放在柜台外的左侧,桶 内加满沸水,烫酒时把盛了酒的串筒(洋铁制,形状像倒写 的凸字),插入圆孔大半浸水,等一会,即可使酒温热。一 串筒装酒二斤,吃酒时每人一把小陶壶,一个浅底小碗, 亦陶的,拒*玻璃的,尤其是高脚酒杯。青白的毛竹筷, 拒*割箸(一次性方便筷)。 下酒菜:豆*干(新市有黑色豆*干,**)、长生果 、火腿片、油爆虾、发芽豆、荸荠(生吃)、茨菇、芋艿、 爆鱼头(比爆鱼入味)、糟油马兰头、蒜泥拍黄瓜、秋油腌 渍嫩姜片、红椒泡菜等等。 人此小酒馆,得三四说得上话的同饮,大半*罄十斤 黄酒。 道别,不约期,也不问下回谁的东。 我的饮食之谈 我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讲到饮食,江南——杭嘉湖 苏松常及上海等——各地并无大的异别,餐次都是一*而 三,主食喜以粳米煮饭粥,至若烹饪上头,主要分馆子的 和家庭的两大类别。馆子饮食,八大菜系,爆炒烩熘,名 目繁多,写起来非我所能。实在的说,我并不是那种经常 出入饭店酒家有口福的饕餮之徒(今人称之为“菜食家”) ,对于馆子菜真正有独到的心验。至于家庭饮食,自成年 之后、结婚以来,围裙常系于身,充作庖厨倒是也有数十 年头了,加上自幼年至青少年时生活在祖母身边,耳濡目 染,老祖母那一套举炊作羹的手法,大约能说得出来并可 以*作的也有二十来种吧。我在吃食喜好上是属于“守旧 ”的一派,即以炊具而言,如果居住条件许可,我是宁弃 液化气瓶而选择旧式灶头的。用柴禾烧火做饭菜,另有一 功,非言语可以道及。 因这样的缘故,这篇“我的饮食之谈”及以下展开的 各文,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基本上是五六十年前的旧事, 时代变迁的鳞爪片段倘能闪烁其中,则是我的一点希望。 说饮食必先说人。我的家乡这地方,自太平天国之后 人口变化甚剧,河南、两湖、安徽、浙东、浙南和苏北的 客民大批涌入,开荒种地,繁衍生息。真正的嘉兴土著, 能说得出世系在四五代以上的,据我估计,到1950年初在 县城内的五万多人口中,*多占到十分之三四罢了。人口 的变化影响到饮食习惯,虽然土著和客民都是一*三餐, 但浙东浙南的偏嗜于咸,不能不影响到土著于甜的偏嗜, 久而久之,家庭餐啖逐渐形成不成不淡的格局。绍兴菜口 重,是其特色。我们现在到绍兴去,咸亨酒店是必定要去 的。这是一家供应绍兴家常菜和小吃的酒店,因鲁迅的小 这是一本从杭嘉湖之“嘉”谈起,辐射江南的饮食文化史小书。全书列“饔飨杂记”“故园名物”“茗边琐记”“节气月令”“食谱三种”五章,系以条目七十余则。内容多从生活积累来,对烹饪之道的领悟,也多出自作者的实践,为一家庖厨之得,无以登炼修之堂。 是书以小品文文体为主,记叙地方餐饮、家常膳食及与美食相关的人和事,文笔朴实、生动,颇具文学性。 是书兼及文史考索,对清代两部影响至今的食谱《养小录》和《食宪鸿秘》的署名之疑,着手探求、辨析、纠谬。两谱之著者实属一人,应为顾仲清而非“顾仲”“朱彝尊”,此四百年来之误识也,可为中国食史作一补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