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2016年中国随笔精选
ISBN: 9787535493125
.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铁凝 五月二十七*晨,在协和医院送别杨绛先生。先 生容颜安详、平和,一条蓝白小花相间的长款丝巾熨 帖地交叠于颈下,漾出清新的暖意,让人觉得她确已 远行,是回家了,从“客栈”返回她心窝儿里的家。 二○一四年夏末秋初,《杨绛全集》九卷本由人 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二百六十八万字,涵盖散文、小 说、戏剧、文论、译著等诸多领域,创作历程跨越八 十余年。其时,杨绛先生刚刚安静地度过一百零三岁 生*。 这套让人欣喜的《杨绛全集》,大气,典雅,厚 重,严谨,是热爱杨绛的出版人对先生生**庄重的 祝福,也是跨东西两种文明之上的杨绛先生,以百余 岁之不倦的创造力和智慧心,献给读者的宝贵礼物。 现在是二○一六年的七月,我把《杨绛全集》再次摆 放案头开始慢读,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这样一位 前辈。这阅读是有声的,纸上的句子传出杨绛先生的 声音,慢且清晰,和杨绛先生近十年的交往不断浮上 眼前。 一 作为敬且爱她的读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机会十余 次拜访杨绛先生,收获的是灵性与精神上的**。而 杨绛先生不曾拒我,一边印证了我持续的不懂事,一 边体现着先生对晚辈后生的无私体恤。后读杨绛先生 在其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中写下“初识铁凝,颇相投” ,略安。 二○○七年一月二十九*晚,是我**次和杨绛 先生见面。在三里河**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 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 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 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 、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 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 ?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 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 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笑得很乐”——这是杨绛先 生在散文里喜欢用的一个句子。 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 。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 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辞典。沿墙 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 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旧的软椅。我仰头 看看天花板,在靠近*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 目。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岁时她 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 面换灯管。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 。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 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至今我连陪嫁都没有 呢。”杨绛先生笑谈。后来我在一次接*媒体采访时 描述过那几枚黑手印,杨绛先生读了那篇文章说:“ 铁凝,你只有一个地方讲得不对,那不是黑手印,是 白手印。”我赶紧仰头再看,果然是白手印啊。岁月 已为天花板蒙上一层薄灰,手印嵌上去便成白的了。 而我却想当然地认定人在劳动时留下的手印必是黑的 ,尽管在那晚,我明明仰望过客厅的天花板。 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思路清晰,语气沉稳。 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 未离开现实。她读《美国**地理》,也看电视剧《 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本的熊人**“蒙奇 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 杂粮,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跟随 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来 自乡村的这位健康、勤勉的中年女性,家里有人在小 企业就职,有人在南方打工,亦有人在大学读书,常 有各种社会情状自然而然传递到杨绛这里。我跟杨绛 先生开玩笑说,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 小吴。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在她面前我很乖。” 小吴则说:“奶奶(小吴对杨绛先生的称呼)有时候也 不乖,读书经常超时,我说也不听。”除了有时读书 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 后必先做一套钱钟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 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我想起杨绛告诉我 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 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清晨的健身。那*是一种从未 间断的想念,是爱的**。杨绛晚年的不幸际遇,丧 女之痛和丧夫之痛,在《我们仨》里,有隐忍而克制 的叙述,偶尔一个情感浓烈的句子跳出,无不令人深 感钝痛。她写看到爱女将不久于人世时的心情:“我 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 含着热泪的眼睛,”送别阿圆时,“我心上盖满了一 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但是 这一切并没有摧垮杨绛,她还要“打扫现场”,从“ 我们仨”的失散到*后相聚,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又明 澄勇敢、神清气定地走过近二十年。这是一个生命的 奇迹,也是一个爱的奇迹。 我还好奇过杨绛先生为什么总戴着一块圆形大表 盘的手表,显然这不是装饰。我猜测,那是她多年的 习惯吧,让时间离自己近一些,或说把时间带在身边 ,随时提醒自己**里要做的事。在《我们仨》中杨 绛写下这样的话:“在旧社会我们是卖掉生命求生存 ,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如今在家中戴着手表的百岁 杨绛,让我看到了虽从容却严谨的学者风范。而小吴 告诉我的,杨绛先生虽由她照顾,但至今*衣、沐浴 均是独自完成,又让我感慨:杨绛先生的生命是这样 清爽而有尊严。 二 有时候我怕杨绛先生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不舒服, 也会和先生“笔谈”。我从茶几上拿过巴掌大的小本 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这样的小本子是杨绛用订 书器订成,用的是写过字的纸,为节约,反面再用。 我在这简陋的小本子上写字,想着,当钱钟书、杨绛 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 是那样地毫不吝啬。我还想到作为文学大家、翻译大 家的杨绛先生,当怎样地珍惜生命时光,靠了怎样超 乎常人的毅力,才有了如此丰厚的著述。为翻译《堂 吉诃德》,她四十七岁开始自学西班牙语,伴随着各 种运动,七十二万字,用去整整二十年。一九七八年 六月十五*,杨绛参加了***为西班牙国王胡安· 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举行的国宴,***将《堂吉诃德 》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 国王和王后。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 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 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 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 说。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