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作者: (德)斯蒂芬妮·斯蒂尔|译者:胡静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少有人走的路系列
ISBN: 9787515819457

作者简介

斯蒂芬妮·斯蒂尔,德国**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她所著的《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本关于心理治愈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书中指出,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还是喜欢*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 没得到原始信任的人缺乏安全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而追求**,追求权力,追求控制,自恋,逃避,以及过分讨好别人等,则是这些保护策略的具体表现。 保护策略就像一层厚厚的外壳,阻断了与内心的联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心理和行为上陷入困境。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内心支撑的路,也是一条成为自己的路。

内容简介

阴影小孩,阳光小孩 我们如何感*,有哪些感*,哪些又是我们感* 不到的,这些都和我们的性格和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童年的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里,深刻 地影响我们的感*、感知和行为。 从意识层表面来看,我们内心的问题好像总是混 乱的、难以解决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很难去理解其 他人的感*和行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都缺少正确的 认识。 实际上,人的内心结构并不是那么复杂。简单来 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性格成分:儿童成分和 成人成分,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 如果人们能够认识性格的成分和结构,就可以有 意识地生活,并解决以前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正是本书要实现 的目的。 内心的小孩,人格的印记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内心的小孩”是对童 年印记的比喻,用来描述性格当中由潜意识控制的那 一部分。内心的小孩决定了我们的感觉,例如害怕、 痛苦、悲伤、愤怒,以及快乐、幸福和爱意等。内心 的小孩可以是积极幸福的,也可以是消极忧伤的。我 们将在这本书中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小孩,并且学会与 他们**相处。 另外,还有一种叫作成年自我,也可以称它为“ 内心的成人”,而他的主管机构是我们的理性和理智 ,即思维。在成年自我的模式当中,我们承担责任、 制定计划、预先行动、认清并理解关系、权衡风险并 且调整内心的情绪。成年自我的行动是有意识、有计 划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个把性格分成不同主 管机构的人。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内心的小孩,弗洛伊 德把它称为本我,而成年自我被称为是自我。另外他 还创造了所谓的超我。超我是内心道德的主管机构, 现代心理学称它为父母自我或者是“内心的批判家” 。如果你处在内心的批判家模式,那么内心的对话就 会是这样的:“别做这种傻事!你什么都不是!你什 么都做不了!你一无是处!” 目前**的治疗方法,例如所谓的图式治疗将三 个主管机构,即内心的小孩、成年自我以及父母自我 ,又分为很多子机构,例如“*伤的内心小孩”,“ 高兴的内心小孩”,“生气的内心小孩”,以及“严 厉的和仁慈的父母自我”等等。**的汉堡心理学家 舒尔茨·图恩对人类一系列的子人格进行了定义,把 它们称为“内心的团队”。 然而,如果人们同时处理如此多的内心机构,很 快就会觉得疲倦和麻烦,为了尽可能简单实用地表达 ,我在这本书中仅仅分析快乐的内心小孩、*伤的内 心小孩和内心的成人。根据我的经验,这三个机构完 全足以解决问题。我用“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 来替代“快乐的内心小孩”和“*伤的内心小孩”。 这样听起来*好听也*方便。创造这两个词的人并不 是我,是我的老朋友和同事朱莉娅·托穆沙特,她的 那本《阳光小孩原则》**值得一读。 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都是我们人格的印记,统称 为“内心的小孩”,是潜意识层面的组成成分。严格 来说,我们只有一个所谓的潜意识范围内的内心小孩 。另外,内心的小孩也不总是存在于潜意识层面,当 我们在研究它的时候,它就在意识层面。这种区分并 不是学术性的,但**实用。借助多年的心理治疗经 验,我开发了一套解决问题的策略,使用的正是阳光 小孩和阴影小孩的比喻。这套策略几乎可以帮助你解 决所有的内心问题,比如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 沮丧的心情、压力、对于未来的恐惧、生活缺少乐趣 、恐慌发作、强迫症等等,而这些问题*大多数可归 咎于自身,是我们阴影小孩所带来的影响,换句话说 ,是来源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感知。 鼓励阳光小孩,安慰阴影小孩 我们如何感*,有哪些感*,哪些又是我们感* 不到的,这些都和我们的性格和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童年的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里,深刻 地影响我们的感*、感知和行为。 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是对 自身和他人认知的集合。很多信念萌芽于人生的早期 阶段,是孩子和周围人互动的产物。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