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2014中国年度杂文
ISBN: 9787540774479
季建业们的学历 周大伟 据官方公开的信息显示,季建业1957年1月出生 ,1975年3月参加工作。季建业并没有本科大学学历 (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曾在苏州大学政治系干部 专修科学习,其间还担任着江苏省苏州地(市)委宣 传部宣教科副科长)。但是,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 ,他在担任江苏省扬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成 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法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 生”;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他在担任扬州市市委 书记期间,成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 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又据学术批评网披露,2009 年至2010年,他在担任南京市市长期间,成为中国人 民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的“在职博士后 ”。 大致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季建业马不停蹄地攀 升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点。几乎他的官位每提高 一级,他的学历也随之提高一级。 恕我孤陋寡闻,见过官员读“在职博士”的,但 真没见过能从“在职硕士”一路绿灯读到最高段位“ 在职博士后”的。利用10年“在职时间”径直摸到中 国高等教育天花板的人,就只有这位刚刚因“涉嫌严 重违纪违法”被免职的江苏省南京市市长。 事实上,博士已经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学位,而 “博士后”并不是一种学历,而只是表明一种工作经 历。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博士后研究人员一般不超 过40岁,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还需要提供脱产证明; 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不能再授予其他任何名义的学位称 号,同时“博士后”也不是专业技术或行政职务。 然而,可笑的是,在当下中国社会,很多人把“ 博士后”看成比博士更高一级的学位。或许,这就是 季建业“在职博士”毕业了还想去读“博士后”的主 要原因,更何况他年龄早已超过40岁,也不可能提供 所谓“脱产证明”。 每当看到“硕士”、“博士”这些字眼,我的脑 海里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些没日没夜坐在教室里, 或者黎明前就在图书馆门前排队、抢座位的莘莘学子 们。季建业的工作记录表明,近十年正是他一生中最 忙碌的十年,身为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的市 长,每天大会小会、讲话汇报、征地拆迁、挖坑砍树 、开工剪彩、出国考察、迎来送往,能有多少时间来 读书、应付课程、考试和写学位论文呢? 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从季建业的人生经 历看,他显然是“比别人聪明一点”,但季建业绝不 是超人。比如,从季建业的博士论文里人们就发现了 破绽:早在6年前就有人提出指控,季建业的博士论 文涉嫌抄袭他人论文。从被侵权人罗列的证据看来, 这一指控有理有据,季建业事后也未作任何回应。此 外,依照公众的一般判断,他的“硕士论文”、“博 士论文”、“博士后出站论文”是否真的由他本人撰 写完成,其中依然悬疑重重。 近十几年来,官员们的学历年年跃进,文凭逐浪 攀高。可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见所闻的事实大相径庭 。很多官员平时并不热衷读书,或忙于工作事务无暇 读书,但他们却往往能在短期内“大跃进”式地取得 学位。那些身居高位或者准备身居高位的官员们,之 所以需要这样一纸文凭,显然为的不是更新知识,而 是在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升迁铺路石。 官员学历造假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腐败行为,不但 损害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助长了官员造假之风,同时 也侵占了全日制大学在校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其结 果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的公平和信用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年,每当人们谈起中国的大学,一些图案就 会浮现于我的脑海。一幅图案是:那些在教授们面前 目光焦虑、神情紧张、恭敬谦卑的年轻学子们,他们 勤奋好学、求知若渴。另一幅图案是:近年来,中国 各地大学的硕导和博导们(以法学和经济管理学专业 最为突出)开始成为一些官员的座上宾。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全日制大学的教育资源都是 有限的。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些廉价的文凭又是怎 么被出售给这些官员的呢?难道我们的大学就没有责 任吗? 【原载2014年1月(上)《杂文选刊》】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