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汪曾祺经典文集)

受戒(汪曾祺经典文集)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受戒(汪曾祺经典文集)
ISBN: 9787201115580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内容简介

** **者不折镆干。——庄子 一枝素烛,半罐野蜂蜜。他的眼睛现在看不见蜜 。蜜在罐里,他坐在榻上。但他充满了蜜的感觉,浓 、稠。他嗓子里并不泛出酸味。他的胃口很好。他一 生没有呕吐过几回。一生,一生该是多久呀?我这是 一生了么?没有关系,这是个很普通的口头语。谁都 说:“我这一生……”就像那和尚吧——和尚一定是 常常吃这种野蜂蜜。他的眼睛眯了眯,因为烛火跳, 跳着一堆影子。他笑了一下,他心里对和尚有了一个 称呼——“蜂蜜和尚”。这也难怪,因为蜂蜜、和尚 ,后面隐了“一生”两个字。明天辞行的时候,我当 真叫他一声,他会怎么样呢?和尚倒有了一个称呼了 。我呢?他会称呼我什么?该不是“宝剑客人”吧( 他看到和尚一眼就看到他的剑)?这蜂蜜——他想起 来的时候一路听见蜜蜂叫。是的,有蜜蜂。蜜蜂真不 少(叫得一座山都浮动了起来)。现在,残余的声音 还在他的耳朵里。从这里开始了我**的晚上,而明 天又从这里接连下去。人生真是说不清。他忽然觉得 这是秋天,从蜜蜂的声音里。从声音里他感到一身轻 爽。不错,普天下此刻写满了一个“秋”。他想象和 尚去找蜂蜜。一大片山花。和尚站在一片花的前面, 实在是好看极了,和尚摘花。大殿上的铜钵里有花, 开得真好,冉冉的,像是从钵里升起一蓬雾。他喜欢 这个和尚。 和尚,出去了。单举着一只手,后退了几步,既 不拘礼,又似有情。和尚,你一定是自自然然地行了 无数次这样的礼了。和尚放下蜡烛,说了几句话,不 外是庙宇偏僻,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山高,风大气候 凉,早早安息。和尚不说,他也听得见。和尚说了, 他可没有听。他尽着看这和尚。他起身为礼。和尚飘 然而去,双袖飘飘,像一只大蝴蝶。 他在心里画不出和尚的样子。他想,和尚如果不 是把头剃光,他该有一头多好的白发。一头亮亮的白 发在他的心里闪耀着。 白发的和尚呀。 他是想起了他的白了发的母亲。 山里的夜来得真快!*入群动息,真是静极了。 他一路走来,就觉得一片安静。可是山里和路上迥然 不同。他走进小山村,小蒙舍里有孩子读书声,马的 铃铛,连枷敲在豆秸上。小路上的新牛粪发散着热气 ,白云从*垛边缓缓移过,一个梳辫子的小姑娘穿着 一件银红色的衫子……可是原来描写着静的,现在全 表示着动。他甚至想过自己作一个货郎来给这个山村 添加一点声音的,这一会儿可不能在这万山之间拨浪 浪摇他的小鼓。 货郎的拨浪鼓在小石桥前摇,那是他的家。他知 道,他想的是他的母亲。而投在母亲的线条里着了色 的忽然又是他的妹妹。他真愿意有这么一个妹妹,像 他在这个山村里刚才见到的:穿着银红色的衫子,在 门前井边打水。青石的井栏。井边一架小红花。她想 摘一朵,听见母亲纺车的声音,觉得该回家了,天不 早了,就说:“我明天一早来摘你。你在那儿,我记 得!”她可以给旅行人指路:“山上有个庙,庙里和 尚好,你可以去借宿。”小姑娘和旅行人都走了,剩 下一口井。他们走了一会儿,井栏上的余滴还丁丁咚 咚地落回井里。村边的大乌柏树黑黑的。夜开始向它 合过来。磨麦子的石碾呼呼的声音停止在一点上。(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