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盖叫天——一脉相承盖韵流长

我的爷爷盖叫天——一脉相承盖韵流长
作者: 张善麟
出版社: 上海文化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我的爷爷盖叫天——一脉相承盖韵流长
ISBN: 9787553527840

作者简介

张善麟 京剧盖派武生演员。盖叫天嫡孙、张翼鹏之子。自幼得父亲亲授,更在祖父身边学艺多年,曾与盖叫天合演《一箭仇》饰武松。从艺近六十余年,代表剧目有《武松》《恶虎村》《闹天宫》《雅观楼》《四平山》等。被视为最杰出的盖派第三代传人,有“小小盖叫天”之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盖叫天艺术研究会会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致力于弘扬和传承盖派表演艺术,先后在北京、上海、台湾等地传授盖派剧目,出任传习导师和艺术指导,多次举办“盖派教学剧目专场”“盖派艺术专场”演出,并以古稀之年领衔主演。参与拍摄盖派艺术专题片、录制《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编制盖派身训图谱,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盖派武生演员。2011年12月,获中国戏曲学会颁发的“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

内容简介

【选读】(摘选自《我的爷爷盖叫天》) 燕北真好汉 我的爷爷盖叫天,本姓张,名叫张英杰。生于1888年,卒于1971年。河北保定高阳县西演村人。父亲张开山,佃农,有五个孩子。老大张英甫(艺名赛阵风,工武旦),老二张英泰、老三张英才都不唱戏,老四张英俊 (工文武老生),盖叫天是老五,戏曲界习惯称他“盖五爷”。从小他的家乡河北一带,连续十年受灾,清朝政府腐败,老百姓苦不堪言,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了生活,他八岁就进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开始学艺生涯,小小年纪离开父母。旧社会科班条件差,吃不饱穿不暖,每天练功,还要挨打。唱做念打,翻滚跌扑全要练,还要签生死合同,受尽苦难。他是八岁学戏,十岁登台。 听说他初次登台,消息传到河北老家,全家人高兴之极,特别是老母亲,小脚,从河北老家走了几十里路赶到儿子演出地点。看了一晚上戏,等戏结束没见儿子出场,戏散后见到儿子,问他,你演出了吗?儿子讲:“演了,《捉放曹》戏中有我呀。”老太太问:“怎么没见你呀?你扮演什么呀?”儿子讲:“我扮演那‘猪形’。”老太太听了哈哈大笑。原来《捉放曹》中有一场戏是吕伯奢家中杀猪宰羊款待曹操,这场戏是管家赶着“猪形”过场,爷爷初次登台就扮这,让他壮壮胆,锻炼下,整个猪形服装,头都套住,不露脸,爬着过场。那老母亲哪儿看得见,但就这,老太太很高兴,见到老儿子开始上台了,有出息了。后来在科班又演出了他的开蒙戏《昊天关》,老太太听了开心地讲:“儿子有盼头了!” 爷爷在这科班虽苦,可他幸运地遇到个好的启蒙老师。老师叫齐瑞亭,大家都叫他老齐先生,当年是个好武生,年岁大了“寒腿”,不能上舞台,可他肚里宽,会的戏多,见多识广,是个有教学经验的好老师。爷爷在这科班是年龄最小,师哥们还经常跑野台演出,他不上台,师哥们演出,老齐先生就给他练功,学戏。老齐先生教戏非常严格,差一点都不行,有时还要挨板子。可爷爷在科班这几年,学得多、学得扎实,见的名角儿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一次,天津大盐商家唱堂会,隆庆和的学徒充作班底,老齐先生带他见到当时顶尖的名角演出,大轴是汪桂芬的《文昭关》,汪饰伍员、谭鑫培演皇甫衲、孙菊仙扮东皋公。这些名角强强联合、大师荟萃,精彩之极,使爷爷终身难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天津,清朝政府无力抵抗,慈禧、光绪仓皇西逃,北京、天津一带兵荒马乱,世面萧条,人心惶惶,没人看戏,隆庆和科班无法生存,只得散班。爷爷舍不得离开科班老师、师兄们,最舍不得的是他的启蒙恩师老齐先生。爷爷教导我们:“今后唱主演了,永远不能忘了启蒙恩师!” 轰动上海滩 爷爷离开隆庆和科班只得回河北高阳老家,另谋生路。家中生活十分艰难,他和四哥商量决定去上海投奔大哥。爷爷为了生话,离乡背井,跟着他四哥张英俊到上海投奔他大哥张英甫。从此开始卖艺的生话,十几岁的北方孩子在南方闯荡上海滩。由于他在科班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上海后大哥又给他请名师教导,进步飞快。他是边学习、边演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人演四个人物。头一天演《天水关》,又名《收姜维》,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演诸葛亮,老生,他那圆润甜脆的唱腔,真有点谭鑫培的韵味。第二天《翠屏山》,取材于《水浒》,扮石秀,武生。他有扎实的武功基础,他耍了一套“六合刀”,单刀上下翻飞,寒光闪闪,宛如旋风疾转,观众不断喝彩叫好。第三天《断后龙袍》是《三侠五义》中的故事。饰李后,老旦,他那清脆洪亮的童嗓,又获得观众的赞扬。第四天贴出《十八扯》,又名《兄妹串戏》,这戏表现兄妹二人在磨坊里,边磨粉边唱各种曲调。爷爷演妹妹,男扮女妆,小花旦,还踩着跷(“跷”是京剧花旦必学的功夫。表现旧时妇女的“三寸金莲”,用木制的小脚绑在小腿上,表演时用脚踩着木制的小脚,这种功叫“跷功”。练这个很苦,很难练,有人称这是中国的芭蕾)。表演各种俏丽的小花旦身段,兼唱各种小调,很讨观众喜欢。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能文能武,又演生,又演旦,观众从未见过,真是小神童,初露头角一炮打响,轰动上海滩。 艺名“盖叫天” 爷爷在上海一带演出很受欢迎,小有名气。当时曾用名“小金豆子”,这名字还是在科班时老齐先生给他起的。后来感觉这名儿不够响,想起个响亮的“艺名”。当时红极一时的是谭鑫培谭老板,艺名“小叫天”,爷爷想借他光,起名叫“小小叫天”。有的同行知道后就讥讽他,“你也配叫‘小小叫天’?”爷爷一气之下就说,我要叫“盖叫天”,就这样给自己起了这霸气的艺名。从此爷爷压力很大,奋发学艺,苦练绝招,认真买力演出,要对得起这“盖叫天”三个字,严格要求自己。多年后,一个佃农的孩子,没背景没靠山,单枪匹马,靠他的真功夫、硬功夫,靠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服输的精神,在上海滩闯出个武生大家,终于被世人公认为“第一勇猛武生”,成为海派京剧的创导者和领军人物。他的武戏表演艺术,超过谭鑫培,创造了盖派艺术。梨园行中有这么一句话,“见戏如见人”,“戏品产生于人品”。他一生行侠仗义,不畏强暴,三拒豪门堂会,怒打作恶清兵,两次断骨再接面不改色。他无论是在戏曲舞台上演戏,还是在人生舞台上做人,都不愧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武生泰斗和燕北好汉——盖叫天。 “断骨再接”创传奇 幼时随父亲张翼鹏学戏时,父亲曾经多次跟我讲起爷爷断骨再接的传奇故事。时至今日,每每和朋友谈起此事,大家仍觉难以想象。 1934那年我爷爷四十七岁,当时他在上海大舞台演出《狮子楼》,当演到西门庆跳楼逃生、武松紧跟着跳下追杀时,爷爷跃在半空中发现,饰演西门庆的演员跳下后没能及时让出位置。为了避免跳在西门庆身上造成伤亡,爷爷在身处半空无法用力的情况下,拧腰闪身,硬生生避开了西门庆。但因为身处空中无法掌握重心,落地时双腿着力不均导致左腿骨折。当时,为了不破坏武松这英雄形象,爷爷硬是用右脚站立,坚持到大幕关闭才送医治疗。 当时已是深夜,夜班医生水平有限又忙中出错,虽然把爷爷的腿接上了,但却接得有点错位。而这个错位直到一个多月后拆除石膏才被发现。这个小错位虽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是想要重返舞台,再做高难度的动作是绝对不可能的。爷爷听到后非常着急,追问医生补救的办法,医生被逼急了,随口说了句“要么敲断重新再接一次”。爷爷闻言二话不说,抬腿就在床沿上把刚刚愈合的伤腿给磕断了,吓得医生扭头就逃。之后,爷爷转院,找了专家又重新接骨,因为短时间内在同一地方两次骨折,这条腿到底能不能恢复,当时是谁都不敢保证。 后来有机会和爷爷聊起这件事,爷爷告诉我,当年重新接骨后,他这条腿已经完全失去了感觉,连动一下脚趾都做不到。为了能彻底康复,爷爷每天躺在病床上用“意念”踢腿,就是想象自己在用这条没感觉的腿练踢腿,每天踢一百下、二百下,每天坚持。几个月后的一天,爷爷突然发现在练“意念踢腿”时,自己的一个脚趾动了一下,他知道这条腿算是重新活了过来。在坚持康复锻炼两年后,爷爷重出江湖,就在当年摔断腿的上海大舞台再演《狮子楼》,用爷爷的话来说,这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 要知道当初腿摔断后,上海的大报小报都登过“盖叫天腿断,不能演出”的新闻。如今复出不算,而且照样演武松,照样演《狮子楼》,这下观众不敢相信,同行也不敢相信,连竞争对手也不敢相信。剧场的票瞬间抢光,演出时连过道上都挤满了观众。而这复出后的第一场演出,爷爷把憋了两年的劲儿都使了出来,创造了武戏文演,着重塑造人物的新盖派风格,把武松演得比以前更加英武,演出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不管是观众还是同行,一致认为爷爷的武松比断腿之前演得还要好。如果说断腿前的武松是打打杀杀的勇猛武松,那么复出后的武松就是威而不猛,有血有肉的再世武松。大家不仅赞叹他的高超技艺,更加敬佩爷爷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顽强的精神。因此,“盖叫天”三个字也越叫越响,被观众赞誉为“活武松”。 陈毅元帅在看过爷爷的《狮子楼》后,送给爷爷一副对联,上写“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这也是让爷爷最为自豪的评价。 张家祖训“学到老” 在爷爷把我们关在他的“燕南寄庐”练功期间,每次练完功吃好早餐,爷爷总要叫我们坐在大厅两旁听他“讲经说法”。就在爷爷的座位背后高处,挂着大书法家黄宾虹先生写的横幅——“学到老”。有一次,爷爷指着“学到老”的横幅,说起这三个字的由来。 有一年,爷爷因为连续演出过度劳累,再加上受寒着凉,结果得了重病发起高烧,不得不回家养病。养病期间,有一天爷爷路过杭州九里松洪春桥,走进一个凉亭休息,他抬头发现亭上有块匾额,上书“学到老”三个大字。爷爷不明就里,找来当地乡亲询问后得知,原来这里过去有一位老童生,办了个私塾专门教四邻乡间的孩子读书。老先生一辈子勤勤恳恳认真教学他的学生中很多人因此获益,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在老先生过世后,乡民们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地立下这块牌匾,上刻“学到老”三字以作纪念。这三个字也是在告诫后生,“学无止境,活到老要学到老”。 爷爷听后很受启发,他觉得对待艺术同样需要踏踏实实,“活到老,学到老”。从此,“学到老”三个字就成为爷爷的座右铭,他特地请来大书法家黄宾虹先生写下这三个字,挂在大厅内时刻告诫自己,也不断提醒我们这些后辈——艺无止境!“学到老”这三个字,就是我们张家后辈的祖训。据说周恩来总理就非常赞赏爷爷“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为京剧武生行当的鼻祖。十三岁闯荡上海滩,与各大名伶比武斗艺,曾获得“第一勇猛武生”的美誉,又有“江南活武松”之称。作为南方武生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盖叫天一直秉持自己每一部戏都有新招式的原则进行创作,武戏文唱,独树一帜,开宗立派。盖叫天的长子张翼鹏,自带盖叫天盛名的光彩,但不墨守成规,继续大胆创新,在上海滩形成“梨园独面树一帜,万人争看美猴王”气象,被人称为“新盖派”。 本书作者张善麟自幼得父亲张翼鹏亲授,更在祖父盖叫天身边学艺多年,是盖派第三代的杰出传人。在本书中,从艺近七十年的张善麟,以梨园世家子弟亲历者的视角,讲述盖派艺术三代武生真实的人生经历、鲜为人知的幕后创演过程和精彩的艺术传奇。全书立足谈戏说艺,记述盖派经典剧目的艺术创造和独门绝技,对盖派舞台技艺及艺术特色详尽解读。 盖派艺术代代相继,生生不息。盖叫天“学到老”、创造到老的求索精神永远是后生晚辈学习的榜样。全书内容鲜活生动、情感充沛,并配有珍贵私家照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