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1.40
折扣购买: 安德森教授的夜晚
ISBN: 9787222230347
达格·索尔斯塔(Dag Solstad) 1941年生于挪威桑讷菲尤尔。索尔斯塔已出版近三十部作品,被译为三十三种语言,是挪威唯一三度获得挪威文学评论奖(Den norske Kritikerprisen for litteratur)的作家。索尔斯塔善于从生活细微处观察当代社会的疏离,直指一个世代的悲哀与失落。作为挪威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索尔斯塔笔耕不辍,已有五十年之久,他始终贯彻自己最初的写作理念:永远追寻未被探索过的想法、未曾使用的叙事,以及未曾写出来的句子。已届高龄的他不断挑战小说形式,长短语句段落交错出现,创造出迥异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节奏。每部新书的题材都会成为关注焦点,引起热烈讨论。 译者简介 林后,生于成都,长在重庆,曾任职大教师。1987年旅居挪威至今,从事双语教学多年,之后在奥斯陆人民大学任教十余年。现居家从事翻译和写作。已出版译作《挪威民间故事选》《我的奋斗1》《我的奋斗3》。
1989年。埃利亚斯·茹克拉是一个安静沉稳的挪威语教师,一生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方面出类拔萃,这并没有让他感到困扰,因为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任何方面出类拔萃。他就是一个关心社会的普普通通的挪威公民,读自己的报纸,看自己的电视,读自己的书,思考自己的问题,每天按部就班去学校工作。他一生中唯一轰动的事情似乎就是十三年前,也就是三十六岁的时候,娶了一位如此美丽的妻子。当他与埃娃·琳达同时出现,并且把她作为妻子介绍给大家时,许多惊讶的目光扫过他的脸,他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现在她的美丽已是明日黄花。她大大发福,从前的娇媚迷人已荡然无存。埃利亚斯·茹克拉并没有太在意。看到埃娃十三年前的照片,并与这个跟自己结了婚的四十多岁的女人做比较时,他确实感到震惊,她们是同一个人,但几乎毫无相似之处。一种伤痛在于青春易逝,美丽无常,正如埃娃失去的魅力。的确令人伤怀。那些惊讶艳羡的目光也不复得见,他必须承认他很怀念,因为人人都会怀念自己消逝的光环,埃娃失去光环时当然也是如此,因为相对于其他人,失去光环的人是他自己。这就不是小事了,那些晚上他独自 一人坐在客厅里,喝着啤酒和阿克维特烈酒时,埃利亚斯·茹克拉这样思忖着。他常常这样一个人坐在这里喝酒。这些年来他酗酒的倾向愈发严重。晚上埃娃上床睡觉后,他会坐起来喝酒。这已成为一种习惯,对他有镇定的作用,他需要一点时间独处,喝啤酒和阿克维特烈酒。因为碰到了一些糟心事,他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被社会排斥的感觉日渐强烈,他对此非常苦恼,而且感觉这种情况很不寻常。但作为一个有社会意识的个体,他对自己所获得的一切似乎也不再有多大的兴趣。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都不再能刺激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也很难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但它们就是刺激不到他。他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事情没有那么糟糕。报纸上既有新闻版,也有文化版,我在抱怨什么呢?以前的报纸要好得多吗?没有。人们总是在抱怨报纸,还有电视,我也不例外。但是第二天早上,打开另一份报纸的时候,他又产生了同样的被排斥的感觉。他本应感兴趣的当日新闻和文化版已不再具有吸引力,他只是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手上的动作还常常是烦躁不安的。电视也是一样。当他坐在电视前看一场辩论时,也是同样的感觉。他感觉辩论者说的话毫无新意,即使一开始他对辩题很感兴趣,甚至很期待接下来的辩论。他获得的唯一好处是,研究这些辩论者的谈话技巧,他们语义中内含的奥妙以及他们精心选择的服饰装扮,然后“揭穿”他们,但即便如此,他也丝毫高兴不起来,特别是当他想到这竟是他获得的唯一收获。简直大失所望。这些辩论者完全不是在对他讲话,而是对着其他人,显然他们远比他重要得多。但他不再从报纸和电视中得到任何乐趣,这真的值得抱怨吗?对埃利亚斯·茹克拉而言确乎如此,因为这影响到了他日常的心情,是的,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心态基调,已经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一翻开报纸,诸如独一无二、耸人听闻、头等重要、出类拔萃之类的字眼,完全无法令他共情,反而让他生出一种抵触,不是感到索然无味,就是一头雾水的陌生,甚或令人作呕的愚蠢。这一切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重复之后,只能让他感到悲伤。再加上埃利亚斯·茹克拉感兴趣的东西在报纸上根本找不到,或者—几乎更糟糕—只能在报纸上最不起眼的犄角旮旯看到,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过时的、衰败的人。他觉得自己好像再也无力跟上自己的时代,没有人能经历这种感觉而不感到悲伤,或许还有愤懑。他看着那些照片,上面那些知名人士最近做了什么什么,但他们的扬名之举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也没有给他留下丝毫印象,他们刚刚完成的特殊壮举在他看来微不足道,而他感到有点意思的东西却必须去寻找,就像是被藏起来了一样。报纸的等级制度让他反感。那些为社会定下基调的人评判和反映现实的方式,让他觉得是在贬低他所坚持的一切,每天都将他排斥在外,他不得不承认,接触报纸和电视,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每天都要遭遇个人的失败,并且永无止境。还不够吗!他偶尔会自言自语。你们能不能放过我们,他恳求道,他知道看报看电视是自愿的选择,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这可是门学问呀。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意识的个体,他需要接触世界,理解世界,对世界产生兴趣,通过报纸和电视满怀热情地参与整个社会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所谓的交流,但他已经没法这样做了。 ★ 三度获得挪威最高文学奖项文学评论奖,作品直指一个世代的悲哀与失落 达格·索尔斯塔(Dag Solstad)生于1941,挪威小说家和戏剧家,已出版近三十部作品,被译为三十三种语言,代表作包括《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羞涩与尊严》《安德森教授的夜晚》《阿曼德五世》《T.辛格》等。他的作品获得多项文学奖荣誉,包括被称为“小诺贝尔奖”的瑞典学院北欧文学奖,以及北欧理事会文学奖、布拉哥文学奖等,他也是唯一三度获得挪威最高文学奖项文学评论奖的作家。 索尔斯塔善于从生活细微处观察当代社会的疏离,直指一个世代的悲哀与失落。挪威评论家阿内·法赛塔斯在《巴黎评论》的文章称索尔斯塔为“挪威最伟大的在世作家”,“他是一位实验性作家,也是该国演员的最爱……在挪威,至少从80年代中期开始,索尔斯塔一直被视为文学价值的典范,也是叙事小说的黄金准则。” ★ 一种“局外人”式的写作,一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活成一座孤岛 如果你曾在清晨躺在床上为一次无伤大雅的遭遇而苦恼,甚至希望自己当时说了些不同的话,那么你就能体会到索尔斯塔笔下的人物在自我质疑中的迷失。《羞涩与尊严》的主人公埃利亚斯,是一个“一生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方面出类拔萃的人”,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困扰,因为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任何方面出类拔萃”。《安德森教授的夜晚》中的安德森教授,则苦恼于是否应当为自己在圣诞夜目睹的一场谋杀案报警,他参加聚会、出门旅行、搜索相关的失踪人口报道、追踪住在街对面的凶手的行踪,试图为自己的消极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痛苦的自我分析贯穿了整部小说。索尔斯塔以一种“局外人”式的写作和忧郁而温柔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活成一座孤岛,他们的孤独与困境,看起来那么荒谬,却又那么触手可及。 ★ 挪威文学界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诸多文学名家热爱的作者,克瑙斯高与帕特森永恒的写作方向, 欧美当代作家从不吝惜表达对索尔斯塔作品的喜爱与推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称“我喜欢达格·索尔斯塔。他的作品有深度,也有‘空气’。”语言独特的美国作家莉迪雅·戴维斯为了能直接阅读索尔斯塔作品原文,决定搬到北欧学习挪威语:“索尔斯塔将深刻的政治参与和不断创新的形式结合起来。他每部小说都会有出人意料的东西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到震惊。他充满活力的智慧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愉悦并获得启发,无论是读挪威原文还是过去几年里的英译本都是如此。”村上春树亲自将索尔斯塔的作品《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翻译为日文,并于译后记中写道“他的写法和时代的流向或风尚,或文坛地位之类的都无关,完全是要彻底追求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似乎就是属于这个类型的作家。他的风格,和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现代作家都不像,非常独创。”挪威当代文学明星卡尔·奥维·克瑙斯高多次在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中提到索尔斯塔“在我这一生里,他一直是大作家”,并评论道:“他的语言是种新的老派优雅,散发着独特的光彩,无与伦比,充满活力。” 另一位挪威著名小说家佩尔·帕特森则表示:“毫无疑问,他是挪威最具勇气和智慧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