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9.29
折扣购买: 诗说唐朝三百年 4·盛世背影
ISBN: 9787020187898
刘娟,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后进入出版行业,做了五年童书编辑,同时进行专业写作,代表作为百万字少儿历史普及读物《少年读<资治通鉴>》(全20册)、《成语说<资治通鉴>》(全8册)。另著有《中华成语故事》《国学启蒙经典》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①,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②。 散入珠帘湿罗幕③,狐裘不暖锦衾薄④。 将军角弓不得控⑤,都护铁衣冷难着⑥。 瀚海阑干百丈冰⑦,愁云惨淡万里凝⑧。 中军置酒饮归客 ⑨,胡琴琵琶与羌笛⑩。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① 白草:一种牧草,干熟后会变成白色。 ② 梨花: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这里是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仿佛是梨花开了。 ③ 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④ 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⑤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控:拉开。 ⑥ 都护:指镇守边镇的长官,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着(zhuó):穿。 ⑦ 瀚海:沙漠。阑干:交错杂乱。 ⑧ 惨淡:暗淡。 ⑨ 中军:主帅的营帐。古时行军作战或左、中、右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归客:归京的人,指题中的武判官。 ⑩ 胡琴、琵琶、羌笛:都是当时西域地区的乐器。 ?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 掣(chè):拉,拽。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 轮台:唐时的轮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 【译文】 北风狂吹,席卷大地,吹折了苍苍白草,还是八月仲秋,塞外就大雪飘飞。 一夜之间,仿佛和煦的春风吹来,吹开了千树万树雪白的梨花。 雪花纷飞,钻进珠帘沾湿了帐幕,就是穿上狐裘、盖上锦被也感到刺骨的寒冷。 军中将士都冻得拉不开用兽角装饰的弓箭,本就坚硬的铠甲也难以穿上身。 无边无际的沙漠雪海里坚冰交错纵横,万里长空下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在帐中摆下筵席,安排歌舞为你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着助兴。 到了傍晚,辕门前的大雪仍落个不停,红旗似乎被冻僵了,寒风也扯不动它。 在轮台东门外,我送你踏上回京的归程,临行时,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天山的道路。 山势回环,道路曲折,转眼间就看不见你的身影,只留下雪地上那清晰的马蹄印。 【赏析】 两次出塞的经历,奠定了岑参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突出的地位,这首诗写于岑参第二次出塞期间,是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全诗以一天中的雪景变化为线索,记叙了雪中送武判官归京的经过,由三个部分组成。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晨起意外看到的雄奇壮美雪景,以及极寒天气下的刺骨冰冷。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写冬景,新颖贴切,奇情逸发,令人心驰神往。而珠帘、锦衾、角弓这些生活化的物件,又精准地刻画出极寒天气下的独特场景。 第二部分是中间四句,诗人以浪漫夸张的笔法勾勒了瑰丽的大漠雪景和军中设宴饯别的盛况,抒发了戍边将士热情洋溢、乐观激昂的情绪。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时分雪中送行,表达了诗人的寂寥之情。其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雪景图。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9.飞夺连云堡 “你这个啃狗肠的高丽奴!安西副都护这个官职是谁给你的?” “是中丞您给的。” “你这个吃狗屎的高丽奴!四镇都知兵马使一职又是谁给你的?” “也是中丞您给的。” “既然你的官都是中丞我向圣上奏来的,为何你不经过我同意,擅自向朝廷报捷?” “末将……错了。” “你这该死的高丽奴,按军法应当砍了你的脑壳,念你刚立大功,暂将你的脑袋寄存在你的脖子上。” 中丞名叫夫蒙灵詧(chá),是羌族名将,在唐朝担任御史中丞、安西节度使。而被他劈头盖脸骂为“啃狗肠、吃狗屎”的高丽奴,正是刚刚灭掉小勃律国,为大唐立下奇功的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丽人,身材魁梧,英气逼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做事更是沉毅果敢。他少年时就随父亲来到安西参军,可是几任节度使都没有重用他。夫蒙灵詧到任后,发现高仙芝有超常的军事才能,便一路提拔他为四镇都知兵马使。 由于唐朝在河西地区布防严密,吐蕃无法从九曲地区突破,便转而从葱岭一带寻找突破口,进犯大唐。当时,葱岭上有个叫勃律[ 在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区内。]的小国家,原来臣服于唐朝,后来在唐蕃争夺战中,分裂为大勃律与小勃律两个国家。东部的大勃律臣服于吐蕃,西部的小勃律则投附大唐。小勃律靠近西域,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重道。开元末年,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为妻,进而控制了西北二十余国。玄宗非常担忧,多次派兵攻打小勃律,可由于小勃律地处群山纵横的高原之上,又得到吐蕃的支援,唐军每次都铩(shā)羽而归。夫蒙灵詧上任后,向玄宗举荐了高仙芝。玄宗如获至宝,命高仙芝率军前去攻灭小勃律。 天宝六载(公元 747 年),高仙芝与监军边令诚率一万唐军从安西出发,在高原雪山之间走了一百多天,才艰难到达特勒满川[ 今塔吉克斯坦帕米尔西南之喷赤河。]。随后,唐军兵分三路,约定在连云堡[ 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附近。]会师。 连云堡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由近一万名吐蕃士兵守卫,唐军要前往小勃律,必须拿下此堡。七月,三路唐军在连云堡下的婆勒川河滩胜利会师。高仙芝命令每位将士随身携带三天的干粮,在次日凌晨渡河。因为此时气温较低,雪山融水少,而且吐蕃疏于防范,唐军得以顺利渡河。 高仙芝将部队一分为二,一队登山夺取连云堡,一队继续南进攻击吐蕃驻扎在周边的营寨。堡上的吐蕃人大为惊骇,依山抵御,炮石滚木齐发如雨,唐军将士接连倒下。高仙芝急了,决定祭出陌刀队。陌刀是一种长柄两刃刀,势大力沉,白刃如雪,不是勇悍之士难以挥舞。队长李嗣业擅长使用陌刀,每次战斗必为先锋,所向无敌。高仙芝对李嗣业说:“中午之前,不夺下连云堡就别回来见我!”李嗣业便手擎一面大旗,率领几百陌刀手从吐蕃人意想不到的险处攀上堡垒,居高临下冲入敌寨,最终在中午之前大败吐蕃军。 拔除连云堡后,高仙芝让边令诚率领三千病弱士卒驻守堡中,自己带上主力继续翻越冰层覆盖的坦驹岭[ 在今巴基斯坦控制区克什米尔巴勒提特之北。]。坦驹岭海拔将近五千米,极度缺氧,山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稍不注意,就会跌得粉身碎骨,唐军将士历经艰辛才登上山口。稍作休息后,高仙芝要求战士们从南边下山,前往小勃律的首都阿弩越城 [ 在今巴基斯坦控制区克什米尔北部之古皮斯。]。 南边比北边更陡峭,将士们望着脚下连绵冰川,惊慌失措地问:“将军,您是要我们去阿弩越城还是去见阎罗王?”这时,从山南攀上来几位穿着小勃律国服饰的人,见到唐军就拜,口称:“我们是阿弩越人,一心归唐。听说唐军来了,我们已经把通往吐蕃的藤桥砍断,让吐蕃人无法过河!”其实,这是高仙芝耍的心眼。他早就听说坦驹岭的南面比北面更加陡峭,担心大家不敢下山,就提前派人伪装成投降的阿弩越人前来迎接唐军。 高仙芝装出急迫的样子,把手一挥,说:“赶紧下山,立功要紧!别让小勃律王跑了!”唐军将士大为振奋,一个接一个从南面下山。 第二天,唐军进入阿弩越城。高仙芝命部将席元庆率领一千精骑先行,并吩咐道:“听说大军来到,小勃律的君臣和百姓一定会逃入山谷,你把他们喊出来,拿绸帛诱惑他们,就说是唐朝皇帝赐给他们的,如果大臣来,就把他们控制起来,等我到了处理。”席元庆按照高仙芝的指示,把小勃律的大臣都抓了起来。只有国王与吐蕃公主逃入石窟中,没有抓到。高仙芝到后,杀了几名依附吐蕃的大臣。接着,高仙芝又命席元庆疾行六十里,来到娑夷河口砍断藤桥。桥刚被砍断,吐蕃的援兵就赶到,但已经来不及了。很快,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也被唐军抓住。 凯旋路上,高仙芝干了一件冒失的事,就是越过夫蒙灵詧向朝廷报捷,所以一回到安西,他就被夫蒙灵詧骂了个狗血淋头。 站在一旁的监军边令诚听不下去了,把这事如实奏报给玄宗,还说:“高仙芝立下奇功,却成天担心被杀死。如果将领都这样,以后谁为朝廷出力呢?”玄宗一怒之下,召夫蒙灵詧回京,让高仙芝接替他的位置。 高仙芝成为安西节度使后,又率领唐军接连攻破朅(qiè)师、石国、突骑施部落。天宝八载(公元749 年),高仙芝入朝献捷。 长安百姓夹道欢迎这位保卫大唐边境的胡族英雄,诗人岑参也在队伍之中。岑参出身于官宦之家,可惜家道中落,他苦读十年,终于考中进士,却只得到一份看守兵器的工作,这与他的理想相去实在太远。人群中,岑参见高仙芝身躯凛凛,相貌堂堂,有一种傲视天地的英雄气概,不由得生了投笔从戎、建功边疆的愿望。正好高仙芝需要一名幕府书记,岑参便应征入伍。就这样,岑参告别京师,随高仙芝踏上漫漫西行之路。 大漠的风沙,炙热的戈壁,让刚到塞外的岑参思乡不已。某天,他在官道上碰上回京的使者,想托他带一封平安信给妻子,仓促间没有纸笔,只能让他捎个口信回去。于是有了这首柔情与豪情交织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转眼,离家已经两个多月。故乡越来越远,而安西近在眼前,离愁别绪时不时前来敲打岑参的心门。好在到达安西之后,他结识了好友封常清,多少缓解了思乡之情。 封常清出身贫穷,年幼时就成了孤儿,随犯了罪的外祖父到安西充军。外祖父学识渊博,经常教他读书。外祖父死后,无依无靠的封常清就辗转投到夫蒙灵詧的麾下。一天,高仙芝在一队衣着耀眼的侍卫的簇拥下,进了节度使府。封常清见高仙芝不仅英姿飒爽,谈论用兵之道也极有见地,认为他将来定有一番作为,就守在帐外,请求当他的侍卫。高仙芝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发现眼前这个家伙身材瘦小,一只眼睛有点儿斜,走起路来还一颠一跛的,真是奇丑无比,当即拒绝了。封常清不死心,每天在高仙芝的军府门口等候他,一连数十天都不离开。高仙芝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留下。 有一次,达奚部落反叛,高仙芝率兵追击,把达奚人全部杀获。等他凯旋回到军营,封常清已经提前写好了报捷的文书。高仙芝一看,正是自己想说的话,从此对他刮目相看。之后,高仙芝每次外出征战,总是让封常清担任留后,管理军中事务。高仙芝当上安西节度使后,封常清也升为节度判官。 可是,战场上从来没有常胜将军。天宝十载(公元751 年),高仙芝在攻打大食[ 唐以来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时大败,被免去安西节度使之职,并召回长安,岑参也跟着东归。高仙芝一走,封常清接过他的战鞭,巩固了大唐在西域的赫赫声威。同一年,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迫使其归降唐朝。至此,唐朝对葱岭一带的控制达到了顶峰,彻底锁死了吐蕃的西进之路。玄宗扬眉吐气,任命封常清为北庭都护。 封常清很欣赏岑参的才华,便邀请他做自己的节度判官。岑参喜出望外,怀抱万丈豪情再赴西域。这次出塞,岑参写了许多诗,有对“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出自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样险恶环境的描绘,也有“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出自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的豪迈乐观。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为出色,将大唐帝国在中亚的军事辉煌与西域独特的风光融合在一起,把盛唐边塞诗的成就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一部写“诗唐”的书。所谓诗唐,即诗的唐朝。这个概念来自闻一多先生。他曾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诗以其美妙的韵律、丰富的情感、凝练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然而对于闻一多先生说的“诗唐”——诗的唐朝,却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的。 也许是因为唐诗太美了,人们往往陶醉于它的美,而忽略了它诞生的时代背景。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闪闪发光的诗行,在时间的流转中拥有了自身普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丢失了它特定的历史语境。 其实,从初唐的王绩、“四杰”、陈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从中唐的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成为诗人从来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致君尧舜上”“终与安社稷”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因此,他们的人生际遇、生命意趣,都与波谲云诡的大时代有着密切的勾连,他们的诗歌渗透和反映了大量的历史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民俗的…… 援诗入史,诗史互鉴,是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首创的研究方法,这套《诗说唐朝三百年》是对这一方法的一次实践,它以300首唐诗为媒介,用115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地演绎了大唐王朝289年的大历史。 1.呈现完整而非碎片化的历史。市面上写唐诗的书,多采用诗人传记的形式,通过梳理诗人的生平,讲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当然也会提到作为背景的历史,但比较碎片化,看不到完整又连贯的大唐历史。而这套书按照时间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呈现了从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到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三百年间大唐帝国经历的沉浮起落、兴衰演变。 2. 叙事上采用环环相扣的讲故事方式。这套书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对史料进行了科学的剪裁,于历史的空白处“添枝加叶”,设置人物对话,模拟事件发生的场景,让每个故事充满生动又丰富的细节。 3.故事与故事之间环环相扣,因果相承,流畅得就像精彩的连续剧。这种像一根链条,一环扣一环的叙事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立体地感知唐朝历史发展的脉络。每个故事展现2-3年的历史,其密度也是同类书不能比的。 4.故事里有机融入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115个历史故事里有机融入了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并从中提炼出与故事情节最紧密相关的115首主题诗。这115首主题诗有注释,有译文,还有赏析,作为专门的学习板块,从语词、形象、意境三个层面,讲解诗歌独特的语言、结构、韵律、修辞,帮助孩子理解诗歌的意义、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诗歌)的审美(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这120位诗人的300首唐诗,回到了各自特定的历史语境,让小读者在领略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中,也同时走进那个时代的诗人的生命世界。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闪闪发光,在时间的流转中拥有了普遍审美意义的诗行,至此回到了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从而获得了丰厚又深邃的历史内涵。 5. 300首唐诗既是进入唐朝的钥匙,也是记录唐朝历史的载体。如果说通过历史来证诗,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那么通过诗歌来观史,则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地理解历史的变迁。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让我们明白了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此后历代漕运格局的作用和意义;卢照邻的“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向我们展示了大长安的城市格局和面貌;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让我们了解了唐朝官员的官阶、服色、流品,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让我们见识了唐朝不公平的内廷采买制度,“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和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让我们知道了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唐朝科举制的特点。在这套书里,诗歌已经超越了文学的价值,它们既是帮助读者进入唐朝的钥匙,也是记录唐朝历史的载体,甚至是唐朝历史本身。当然,诗歌不能穷尽历史,但历史将因为这些诗人和他们的诗,变得更加有底蕴和生命力。 6. 教材里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这套书里找到答案。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开篇预设了一个问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