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
作者: 许晖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3.70
折扣购买: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
ISBN: 9787559844699

作者简介

许晖,1969年出生,自由作家。主编有《“六十年代”气质》《中国历史的后门》,主要著作有《身体的媚术:中国历史上的身体政治学》《乱世的标本: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人格症》《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五辑)》《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一、二、三、四辑)》《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植物在丝绸的路上穿行》《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

内容简介

上当 竟然指上当铺被骗 “上当”是指中了别人的奸计而受骗吃亏,这尽人皆知,但是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呢?就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上当”这个日常俗语的权威解释来自清人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归入“讥讽类”的“自上当”一条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清河富室王氏设质库于邑城,累世矣。代远,子姓繁,有仍拥巨赀者,有仰此自给者,营业之事,则择一人主之。” 江苏清河王氏乃属盐业起家的世家大族,同时也经营“质库”。“质库”指把钱借给典押物品的人以收取利息的店铺,俗称当铺。 “光绪时,主之者为寿萱观察锡祺。寿萱好学,好刻书,尝刊《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于营业不甚措意。”王锡祺,字寿萱,光绪年间著名的编辑家,曾捐过一个刑部候补郎中,故尊称“观察”。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研究世界地理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这样一位学者,可想而知花费在当铺经营上的精力十分有限。 “而族众忌之,意其主持有年,必增益多金,思有以倾之也。乃各出其长物,典于质库,而必取重值。库伙以典物者之亦主人也,不得不如数以应之,凡若此者,几于无日蔑有,而因应穷矣。” 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主持当铺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会有更多的金钱用在刻书、藏书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这些股东们想了一个馊主意,将家里多余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预先估算的价格一定高于实际价值。当铺的伙计哪里敢驳回股东们自己定的高价呢,只好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 “架本不足,寿萱则以假贷资挹注,久之,遂破产。时人为之语曰:‘清河王,自上当。’盖质库一曰典当,俗谓质物曰‘当’,为人所欺曰‘上当’。王氏之当,非寿萱一人所设,族众亦主人,而各以己物往质,故为‘自上当’也。” 由此可见,清代民间早已把典当物品给当铺而为当铺所欺,或者当铺为典当者所欺称为“上当”。不过,王锡祺的“上当”却属于为自己家族所欺的“自上当”,可谓异数。 《通俗西游记 孙悟空 伶俐虫 精细鬼》,月冈芳年绘,一八六四年。 月冈芳年(1839—1892),本名米次郎,画号一魁斋芳年、玉樱楼、咀华亭、子英,晚号大苏芳年。日本江户时代末期著名浮世绘画家,被称为“最后的浮世绘师”。构图大胆,画风独特,以血腥的“无惨绘”著称。 《西游记》于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后,成为除《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的中国经典,浮世绘师为之绘制了许多精美插图。月冈芳年笔下的《通俗西游记》绘制较晚,人物造型与环境渲染都明显褪去了中国绣像本的痕迹,画风厚重,设色浓烈,有浓郁日本风情。 这幅描绘的是第三十三回的故事。唐僧师徒路经平顶山莲花洞,当地妖怪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派精细鬼、伶俐虫带着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去捉孙悟空,却被孙悟空拿一个假葫芦给骗了。两个小妖抬着换来的假葫芦兴高采烈地回洞,演示葫芦装天的过程时,才发现上了大当。画面上孙悟空一身红袍,假模假样,正行欺骗之事。两个小妖大惊小怪,滑稽可爱。他们天真又容易上当的憨态与“精细鬼”“伶俐虫”两个名字形成强烈反差。 痴呆 原来是对吴人的贬称 “痴呆”一词形容人迟钝、愚蠢,直到今天还活跃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之中。那么,“痴呆”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先从“呆子”的称谓讲起。 南宋人张仲文在所著笔记《白獭髓》中讲述了一则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趣事:“石湖范参政初官参州,在客位,其同参者闻为吴郡人,即云‘獃子’。”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吴县人。“獃”通“呆”,同僚一听他是吴郡人,立刻呼为“呆子”,可见吴人素有“呆”名。 果然,直到明代还有这样的记载。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苏州人谓无智术者为獃,杭州以为懛。”“懛”亦通“呆”。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说:“苏杭呼痴人为懛子。”陆容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年吴俊时用,美姿容,而不拘小节,杭人呼为吴阿懛。尝自云:‘我死,大书一名于墓前,云“大明吴阿懛之墓”。若书官位,便俗矣。’”墓碑上不写官位而写“吴阿呆”,实在是活得通透,死得也通透。 还是上面这个范成大,写有《腊月村田乐府》组诗,其中《卖痴呆词》一诗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家乡吴郡除夕夜的一项风俗:“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除夕晚上守岁,祈祷消灾除难。有小儿在长街上叫卖“痴呆”,却没有人买。有位老翁独自坐在门帘下,问“痴呆”多少钱。小儿笑着说:“您老要买不需要花钱,奉上‘痴呆’赊欠千百年!” 这首诗前的小序写道:“其九《卖痴呆词》: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这是说世间相传吴人多呆,因此小儿辈要把多余的“痴呆”卖掉。实在是太可爱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世传吴人多呆”呢?元代人高德基在《平江记事》中给出了独到的解释:“吴人自相呼为呆子,又谓之苏州呆。每岁除夕,群儿绕街呼叫,云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盖以吴人多呆,儿辈戏谑之耳。”这是说吴人多呆乃是吴人的自嘲。 有一位叫吴樵的平江节度推官(就是掌管诉讼的官员)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吴人尚奢而争胜,所事不切。”吴人以奢侈为时尚,又喜欢争胜,所做的事都不切合实际。吴樵举出的例子是:“宁弃百万钱嫁女,不能拼十万钱教子弟;宁舍十万钱遣婢妾,不能以一万钱延好师友,故使子弟不知书识字。”宁肯用百万钱嫁女儿,也不愿花十万钱教育子弟;宁肯舍十万钱打发婢妾,也不愿以一万钱延请有学问的师友,因此子弟都不知书识字。 吴樵接着又说:“但广置田宅,计较微利,殊不思异时反贻子孙不肖之害。”意即只知道广置田地和庄园,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却没有想到将来会留给子孙“不肖之害”。所谓“不肖之害”,指的是子孙不务正业,靠变卖父辈留下的家产度日。 吴樵的观察和评价极其深刻。由此可知,同僚一见到吴郡人范成大就呼为“呆子”,其来有自。至于“痴”字,根据扬雄在《方言》一书中的记载,早在汉代就是扬越一带嘲讽人无知的方言。因此大约从宋元时期开始,“痴呆”连用,同时也进入了北方语言,一直使用到今天。 “一顿饭”为何用“顿”作为计量单位? “光棍”为何比喻单身汉? “上当”竟然指上当铺被骗 “狗拿耗子”并不是多管闲事 闲话 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 图说 熙熙攘攘的风俗百景 来自诚品书店蝉联四十周热销作者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续篇 透过100个日常俗语,带你 走街串巷、登堂入室、行走江湖、俯仰天地...... 收集上下五千年的民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