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资源节约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资源节约之路
作者: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00.80
折扣购买: 中国式现代化资源节约之路
ISBN: 9787523604656

作者简介

本书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组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杜祥琬、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付英、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员所长谭文兵、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主任李忠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白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副研究员陈经纬等专家组成图书编委会。

内容简介

资源节约是指资源的高效开发、循环利用和适度消费的总称。节约,含有节省、俭约的意思;俭约又可释义为节俭、简约。资源节省就是尽可能少用资源;资源节俭就是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资源简约就是物尽其用、适度消费和拒绝浪费。从社会实践看,资源节约有三层含义:一是资源的减量化行动和高效率开发。减量化,反映的是节约概念中节省的内涵,通常针对的是耗竭性资源,即在人类开发利用后,其存量逐渐减少乃至枯竭的一类资源,短期内无法再生或者更新。这类资源形成极其缓慢,一旦被用尽或过度消耗就无法补充。高效率开发,是另类的资源节省。它不在乎资源消耗量的绝对减少,而是致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即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开发利用的低投入高产出。同样道理,资源集约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也能带来资源节省的效果。衡量资源节约程度的指标有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种计算方法。前者如单位钢产量的铁矿、煤炭消耗量,单位棉纱产量的棉花消耗量;后者如每百万元 GDP 增长量铁矿、煤炭、棉花的消耗量。二是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可循环利用。精细化,反映的是节约概念中节俭的含义,即减少损耗、有节制地利用资源。它通常针对的是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资源自不必说,大气、水、生物等再生资源尽管可以周而复始、循环更新,但是每一时期的循环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利用,不仅会造成污染,若其开发利用强度超过其再生和自净能力,就会使资源质量下降,可利用的资源数量也会减少,良性循环就可能转变为恶性循环。循环利用,针对的是资源的可再生性,是指那些经过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仍能在一定周期(可预见)内重复形成的且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原特性的并且可持续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或社会资源。前者如风能、太阳 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后者如金属、电池、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三是资源的无废化处置和适度性消费。无废化,反映的是节约概念中反对浪费的含义。适度消费则是节约概念中简约的含义。目前在社会生产领域“三废”的无废化处理技术已日臻成熟。但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奢侈消费的风气还没有根本扭转。 本书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加强节约工作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产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聚焦资源节约工作在社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揭示资源节约事业发展路径,助力经济社会协同共进,同时也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