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书店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99.36
折扣购买: 中华一万年(上下) 共2册
ISBN: 9787545818000
陈雪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原《上海教育》主编,副编审。著有《司马迁人格论》《中国远古文明之谜》《读<三国演义>》《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春秋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魏晋南北朝史》(合著)等。与郭志坤合著《中华一万年》、“提问诸子丛书”(10册),与陆满堂、金相成合著《历史教学法概论》等。
华夏第一“陶”/ 在江西省万年县,有个大源镇。在大源镇的一座不太 高的小山上,有个宽敞深邃的仙人洞。仙人洞中烟气升腾 ,自有一番神仙境象,难怪人们要以此命名了。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在这个洞穴中发掘和采集到 了200余块陶器的残片。经碳一14测定,这是1万多年以前 留存下来的陶片,专家断言这是中华最为古老的陶器残片 ,可称为华夏第一“陶”。 这是一些十分古朴的破碎陶片,它也许是那个时代的 原始人将若干件陶品器物砸碎后弃置的物件。经过考古工 作者的努力,现在已经将其中的一些碎片,修复成为一只 古朴的圆底陶罐,使人得以重睹1万多年前先民的杰作。这 种圆底陶罐的底部比较平直,重心很稳,不易翻倒。它的 容量不算大,大致够盛一个人一顿食物的容量。据此,专 家认为这是最原始的食器,相当于后来的碗,既可盛各种 食物,又可盛水,因为陶器口大,食用起来十分方便。可 见,陶器的发明是直接与人类的饮食等生活相关联的。 当时的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中,洞穴既是他们居住的 场所,又是他们制作陶器的工场。中华先民在洞穴中制作 了陶器的毛坯后,再到洞前的场地上进行烧制,然后又将 成品藏在洞中,因为洞里避开了阳光雨水,不易风化。最 早的陶制品能保存在洞穴中,正是这个道理。 万年县仙人洞中出土的陶片呈赤红色,上有疏密不等 的不规则的绳纹状图案。可见,当时还没有特定的制陶工 具。正像小孩子玩家家差不多,随意得很。发明创造从来 不会是刻意而为,远古的先民更是这样。仔细看,陶片上 还有不少大小不一的孔洞,可见这些陶片是相当的疏松和 粗糙。尽管如此,它既是生活之工具,也是一种艺术。这 些绳纹粗细不一。粗的有半根手指头那么粗,细的像一根 头发丝那样细。绳纹的排列也交错混杂,没有一定的规则 。据考古学家推断,这无规则花纹正是那时的原始美学。 在陶片的表层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原始先民先是 将淘稠了的黏土搓成泥条,然后一圈一圈地盘成器皿的形 状,再用手抚平,最后是烧制成器。居处在“仙人洞”中 的先民显然还是制陶生手,他们搓成的泥条粗的粗、细的 细,用手抚平时能用就行了,制出的陶器的器壁高低不平 、厚薄不均。但是,就那样的随意,更可见其制作时的浑 然天成和盎然童趣了。制陶源起的猜想/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面对1万年 前留存下来的十分简陋的古陶片,后世的人们想象着当时 人们的生活情景,猜度着制陶源起的历程,解读着隐藏在 陶片背后的活生生的历史故事,甚至连恩格斯这样的伟人 也作过有趣的猜度。凭借这些陶片,人们可以大致勾勒出1 万年前先民的生活画面—— 一群原始人围坐在火堆旁,正津津有味地享用着他们 的猎获物,忽然有人惊叫起来:“着火了!”原来,离火 堆不远处安放着两只用竹片和绳索编织起来的篮子,篮子 被火熏烤后燃烧了起来,里面存放的一些果品和其他食物 也随着篮子的被烧毁而滚向火堆。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火中的果品抢了出来,同时也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