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1.70
折扣购买: 读书明理为君子--曾国藩与曾氏家风
ISBN: 9787534790331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是曾国藩仕途发生重要转 折的一年。这一年之后,曾国藩升迁的速度大大提高 。同年三月,翰林院举行翰詹大考。翰詹大考实际上 就是对翰林院的学生进行突袭式的考试,没有预先通 知。曾国藩写信回家说,自己很久没有写考试用的“ 赋”了,当然所有考生也都非常仓促。曾国藩平时重 视读书,所以相对还算是好的。在127人中,曾国藩 名列二等第一名。一等只有5人,所以曾国藩的成绩 是第六名。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也是穆彰阿。正是这次考试的 名列前茅,使这位来自湖南乡下、举止寒酸的年轻人 引起了穆彰阿的注意。考完之后,曾国藩就从翰林院 检讨升任翰林院侍讲,从七品变成了从六品。 在京做官三年来,曾国藩终于写了一封充满了喜 庆话语的家信。他自豪地说,因翰詹大考而升官的, 在此之前整个湖南只有两个人,自己是第三个。也正 是这次升官,给曾国藩申请主持乡试提供了机会。其 实曾国藩到四川去主持乡试是以很奇怪的身份去的。 一般情况下,乡试主考官要能够与各省巡抚平起平坐 ,至少要侍郎级别的官员,可是曾国藩一个小小的翰 林院侍读就担任了四川乡试主考官,这是从来没有过 的事情。更奇怪的是,副主考竟然是曾国藩的上级。 当然,这也是由于学问高低,因为这次主考官是考来 的。但是在这背后已经开始有了“靠山”的影子。 接下来的情况更加清晰,曾国藩成为穆彰阿眼里 的重点培养对象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月十二 日,曾国藩担任翰林院教习庶吉士职位,等于是担任 了翰林院庶吉士们的“导师”,这为曾国藩广揽人才 打下了基础。十二月初七,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读, 但品级相同,还是从五品。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担任了会试同考 官,并且兼任了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六月又转为左 春坊左庶子。詹事府是一个与翰林院类似的机构,工 作内容非常清闲,有时候帮忙组织殿试和阅卷,有时 候帮助皇帝和贵臣做一点记录,当然也不是军国大事 ,而是平时讨论诗、词、曲、赋的内容,修改、整理 出稿子,上呈给皇帝,定稿发布。这一职位虽然清闲 ,却能接近皇帝,是曾国藩之后仕途上升的关键一步 。 果然,几个月之后,曾国藩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 ,级别变成四品。到年底,又兼任文渊阁直阁事,这 一官职本身没有品级,往往由翰林院侍讲学士兼任, 主要负责《四库全书》的保管。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国藩升任正三品太常 寺卿。太常寺是负责祭祀类工作的部门,太常寺卿是 该机构的领导。正三品在清朝已经属于高级官员,可 以上书言事了,相当于今天可以直接给国务院提交工 作报告了。至此,曾国藩开始进入国家主要管理者的 行列。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升任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头衔。内阁在清朝早期就是宰相所在的机 构,而内阁学士是内阁中最重要的工作人员。后来内 阁权力变小,担任内阁学士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 任内阁学士的人,往往同时担任六部的侍郎。这一年 ,曾国藩成为掌握实权的二品高官,相当于现在的省 部级干部,清代的六部比现在国务院各部的权力要大 。 P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