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9.20
折扣购买: 美器重光:云南紫陶记
ISBN: 9787568075336
王迎新,出生于云南普洱茶文化世家,幼承家学,师从父亲王树文先生。系中国人文茶道首倡者、人文茶席创始人,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人社部茶艺实训师教材编委,西南林业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6 年出版《正解云南普洱茶》,2013 年出版被业内称为“大陆美茶书”的《吃茶一水间》,2015 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吃茶一水间》,2016 年出版反映现当代中国茶道理念与茶道礼法、手法及审美思想的《人文茶席》。同年出版记叙当代中国茶事实践行走的《山水柏舟一席茶》。
紫气东来 远古的建水碧波荡漾,群山环绕,彩云时聚。一座逐渐在水边构筑起来的小城,每日里与簇拥的白云为伴,鸟兽和乐。 汉唐时期,云南有一条著名的“通天竺道”,其中通往越南 (安南) 的“通海城路”,自昆明经晋宁、江川、通海、曲江、建水南庄 (古指南亭)、蒙自 (八平) 等地到达河口市田房 (贾勇步),再顺红河水道至河内。这条古道,与通往古印度 (身毒) 的博南古道同时并存,是古代的又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若干年后,通过这条漫长的道路,建水盛产的青花器物是否到过越南或更远的地方?这还是一个谜。 《元史·地理志》 载:“唐元和间,蒙氏所筑,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为大,故名惠,汉语曰建水。”每次去文庙,想起 《建水州志》 里写文庙学海文澜的句子:“泮池汪洋澄澈,广十余亩,每朝曦乍起,翠点波心,净碧无痕。焕山诸峰,倒影入池中,清风徐来,潆洄荡漾,文澜万顷。”心里总想,这是不是就是建水的缩影,沧海桑田,昔日跟随岁时潮汐涨溢如海之水,“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似化也”。 南宋宝祐年间,蒙古军队征服云南,立建水千户和土知州,属阿僰万户。明 《滇志》 记载:“临安,南控交趾;兰沧,北驭吐蕃;曲靖,东压乌蛮;金腾,西拥诸甸,扼吭拊背,并称重地。”临安府(建水旧称) 东至广西府维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国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澄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九百九十里。 人们曾在建水东山坝发现了石斧;在城东燕子洞发现距今三千五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出土了砍砸器、刮削器、陶坠、陶弹丸等;在龙岔河发现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古墓葬,出土了铜斧、铜剑、铜锄、陶罐等;在青龙乡发现青铜器……青铜器文化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象征,建水的青铜器物与江川李家山青铜文化遥遥相呼应。 忽必烈即帝位后,于至元十年 (1273年) 委任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主政时期,修建文庙、提倡儒学,以教化治滇,以抚为主。张立道在元代至元年间主持兴修昆明文庙,之后,于至元二十二年 (1285年) 调任云南临安广西道宣抚使 (宣抚使司设立于建水),“复创庙学于建水路”。建水文庙占地一百一十四亩。文庙原有一池、一坛、一圃,二殿、二庑、二耳、二堂,三阁,四门,五亭,六祠,八坊。以庙为学,开启了建水教育先河。建水碗窑村深藏的元代以来的古窑址和陶瓷残片堆积层,是建水社会繁荣与制陶技术成熟的物证。 明代以后,建水又相继建成了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成为滇南*高学府所在地。此地学风兴盛,文名鹊起。明清开科取士,有时在云南一榜所取的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儒学文风在建水大地上绵延几百年,成为云南少数民族聚居的红河地区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宋有青瓷,清有紫陶。 本书从“临安风物”说起,紫陶在文化厚重又充满烟火气的古城兴起,信仰予之鲜活,文庙赋之生命,使其自诞生就与其他器物迥异。 存世千年,云南紫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雅于五色陶泥细腻温润,精于阴刻阳填工艺奇巧,美于将传统书画呈现于陶体,谓之文化陶,承载历代文人之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