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00
折扣购买: 大夏禹都(典藏古河东丛书)
ISBN: 9787521219821
苏华,供职于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著有《职方边地:中国勘界报告书》,长篇人物传记《何澄》(与张济合著),《清代两渡何家:一个文化世族的递进史》,读书随笔集《书边芦苇》等。
引言?夏墟的迷思 夏,就是中国前的中国;夏人,就是华夏族的中国人;夏墟,就是夏朝灭亡后的旧地,也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春秋之前,但凡说起“夏墟”或“大夏”,指的便是晋南;而论起夏王朝的第一个都城,便是禹都安邑。 然而,自从清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首次提出“大禹治水”的传说不可信,“尧、舜、禹”三王的历史不可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钱玄同和顾颉刚推动的古史辨运动以来,特别是顾颉刚提出石破天惊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科学的新史论之后,以三皇五帝为中心的旧史学传统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支撑其论证的“大禹神性说”,又遭受了广泛的质疑。 既然三皇五帝是传说,是神话,那么这些神话和传说又是怎么变成古史的?1935年10月,顾颉刚在接受北平《世界日报》记者贺逸文访谈时,讲得很清楚: 三皇五帝的名词,是大家所熟习,但是正因为大家熟习而不问其究竟的缘故,这种偶像就继续维持下去,直到现在才有人提出研究。三皇是战国末的时势造成的,到秦朝方见于政府的文告,到汉朝而成为国家宗教。他们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人物,自初有此说起,直到纬书(汉代经学家引用方术并编造的思想学说辑录),并未改变。后来王莽们将三皇(和三皇之书三坟)载于《周礼》和《左传》,他们的名称便确立了。普通所传说的三皇,系指伏羲、神农和黄帝,但这是很后的分配法,当初乃是天皇、地皇和泰皇。至“皇”字,一般的解释,或是高出帝和王的阶位……本来人中最贵的是后,神中最贵的也是后,所以在三代最先的一代夏,就是称人王作后的;对神称“后帝”“后土”“后稷”,称帝的只是上帝的简称,而“皇”字不过是用以形容人王和天帝的美盛,绝不是可以用来作人王和天帝职位的名称。至于五帝,普通是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但这也是很后的分配法,当初乃是天上的青、黄、赤(炎)、黑、白五帝。在唐代祭祀前代帝王的祀典里,就有三皇的位分了。到了元代,在异民族的统治之下,三皇也变了性质。祀三皇的典礼,由医师主办,而配享的又是十大名医,三皇似乎只是医药之祖了……因此我们知道元成宗元贞年间,令天下郡县通祀三皇,而以医师主之。而民间最容易崇拜偶像,况且以三皇的大圣而兼任先医,有了一班病民作拥护者,他们的香火是不会冷落的了。总之,三皇五帝的史实是少极了的,仅可以说是神话。至于三皇为医流的祖师,那是元代皇帝杜撰的事实,我们更不必相信。不过,三皇从至高无上的统治阶级,跌成了自由职业者,也算沦落得尽致了。 “大禹是神不是人”“大禹治水在那个时代不可能”“禹与夏没有发生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禹是否由后世儒人编造出来的?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夏这个朝代?禹都在哪里?夏墟在哪儿?引发了持续百年的论争和探寻。 顾颉刚无疑是一个天才的史学家,也是在国际史学界最被认可的中国历史学家,研究其治学方法的专业论著至今未减。学历史的人,如果在一篇文章中有所发现或创见,已属不易;在一本著述中有些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新材料、新观点的使用,便呈鹤立鸡群之势;如果能创立自己的一个史学理论和体系及流派,无疑便是天才才会有的事情了。另一位天才的考古学家李济,对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就有着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疑古学派他们的口号“拿证据来”在本质上说虽然具有破坏性,但对中国古代的研究却带来较多批判的精神。因此,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这种找寻证据的运动对传统的治学方法,无疑是一种打击,但却同时对古籍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诚如李济所说:“现代中国考古学就是在这一种环境之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