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洄澜(相逢巨流河)
ISBN: 9787108053909
齊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到台湾。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 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与文学评论多种,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一出手,山河震动 ◎简媜 师徒簿 彼时,自新店溪河滨吹来的野风仍有淡淡的青草 味。蟾蜍山酣卧于这所大学西侧,常年打着绿鼾。一 九七。年代最后一个夏天将尽,天空仍然湛蓝闪亮, 任何一个刚脱掉高中制服的十八岁青年站在椰林大道 中央,举目环顾尚未被台电大楼、新总图切割的宽阔 天地,即使生性羞怯,也忍不住要追随野风呐喊一回 。呐喊后,梦想着床,年轻生命镀上第一层金身。 上完哲学系的课,我在数棵高大琉球松护守的六 号馆看到“第一届台大文学奖”征文海报,心脏怦怦 鼓动,回宿合偷偷写了一篇散文参赛,之后每天编一 个理由劝自己提前接受“必败”的事实。 竟然,在第一名从缺的情况下得了第二名。散文 组评审之一是中文系柯庆明老师,另一位是外文系老 师。颁奖那一天,我去活动中心领奖。一位五十多岁 、穿着端庄优雅且颇有活力的外文系女老师颁一张薄 薄的奖状给我们这些“随便穿”、很害羞的得奖者。 掌声应该是有的,红幔金字、音乐、鲜花、观众、大 家长莅临致辞、镁光灯,好像没有。末了,这位唯一 很正式看待这件事的老师说了一句让我永志不忘的话 ,她说,对我们这些得奖者而言,今天的颁奖典礼显 得“不够荣华富贵”。 那张薄薄的奖状发挥了作用,它帮我在成绩不理 想的窘况下转到梦寐以求的中文系;接着,那句“不 够荣华富贵”的话也发挥魔力,我又偷偷去参加“第 一届全国学生文学奖”拿下散文首奖,这次的颁奖典 礼“荣华富贵”多了。 如果我继续读研究所,一定要进她的教室上“高 级英文”,当然就是登记有案的学生。大学毕业后, 我自去野外丛林求生赴死,路绕来绕去总没碰上她。 然而,想必另有一本看不见的“师徒簿”早就做了记 号等着点名——于今知道,簿上的第一笔,应是她任 职“国立编译馆”时冒着坐牢危险改革国文教科书, 于一九七三年印出全新版本给当年的国一新生读,而 我这个穷乡下孩子正好是新版第一代,捧读这本清新 可喜的国文课本被启蒙了。二十七年前,我又从她手 上得到生平第一张文学奖状,吃下一颗定心丸从此踏 上圆梦之路。二十七年后,那本蒙着尘埃的“师徒簿 ”被不知名的力量打开,换我绕到她面前,看到白发 皤皤的她怀抱着一个未圆的梦正在山村孤灯下奋战。 她是齐邦媛老师。 攀悬崖的人 二○○六年初,李惠绵教授家的春宴之后,一大 沓口述录音整理稿及齐老师重写的首章初稿寄到我手 上,连续数日看得我心惊胆跳。其一,完全颠覆齐老 师在我心中“学者与评论家”的单一印象,我窥见有 一个庞大复杂的故事在她心里锁得太久,此时开了锁 。其二,我意识到以她一向秉持的高标规格,绝不肯 让这些故事以凌乱的口述记录方式面世;从重写的首 章可看出,她采用足以做历史大叙述的高难度架构, 如此下手,只有开疆辟地、成就霸业一途,不能偏安 于小局面了。其三,我希望忽略但不能回避,此时齐 老师已跨过八十岁门槛且多次进出医院。这好比是孤 高峰顶摘一株还魂草、悬崖上筑一个青春梦的举动; 一个太沉重的故事,落在一副太弱的身体,在天色太 暗的时候。可我也看出,每一个被端正地写下的字无 不贯穿她的钢铁意志,每一页整齐的文稿无不展现威 盛的军容,“老帅”宣战了,执戟刺向时间,欲展开 一场置死生于度外的文学逆袭。 就体力而言,犹如折过腿的银发选手第一次攀岩 就挑战刀削悬崖,做学生的我们——惠绵与我,怎能 不站在崖下当她的专属啦啦队。月黑风高,天地皆冷 眼旁观,老选手上路了。啦啦队有点担心,朝上喊: “老师,您爬到哪里了?”空谷送来虚弱的回音:“ 爬到第二章在逃难了,心脏痛得睡不着,写到天亮, 前胸贴后背地累,我父母都是心脏突然……”啦啦队 惊慌地说:“老师,您不要吓我们,别写了别写了快 去休息!”屈指一算,至少还有十多章要爬,怎么爬 ?啦啦队觉得这样压榨老师”会下地狱,提议:“老 师,您干脆下来算了!别爬了!”没声音,好长时间 没吭声,忽然踢下一撮沙,有动静了,夹着一阵剧烈 咳嗽传来雀跃的语句:“太快乐了,我开始爬第四章 了……” 有一章一写就超过半年,底下的啦啦队把虱子都 捉完了,苍蝇也打光了,不得不催她:“老师,您的 ‘进度’到哪里?说好这章写完要喝春酒,都成秋酒 了!”抖来一串理由:最近来参观的人较多,儿子来 了要“育儿”,旧居有些事要理,牙痛看几趟医生, 心脏不大行……“我现在的样子就像屈原投江前呐! ”声音有点沮丧。换啦啦队沉默了,半晌,说:“老 师,您还是别投,投了也会被捞起来。”立刻传来一 阵呵呵呵笑声,自我解嘲道:“是啊,捞起来晒干了 ,还得去干活!” 作为第一手读者,我们完整地见识齐老师的超人 意志与钢铁精神,兼以学者之严谨态度。原近二十万 字的口述整理稿几乎全被推翻,大纲至少大修三次, 书名想了近百个——每次电话里讲得火热油烫的书名 ,没多久就丢到阴沟里去。每一章动用的文献、资料 、专书,甚至信件往返、访谈求证,不可计数。因此 ,打字稿上标记三修四修至七八修,已是常态。这般 呕心沥血写书的人已经不多了,盛年壮躯有助理伺候 的人都做不到,齐老师一个人做到了。四年伏案,二 十五万字长征,老选手终于爬上悬崖,完成“生命之 书”。 P5-7 <p>《巨流河》是我从内心深处写给世界的一封恳切的长信,至此心愿已了,留下祝愿一切归於永恆的平静。但是旬日之内这平静即被冲破。四年间,来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我心,读了又读,每篇都不忍释手。只有用一本书,在此集中**代表性的瞭解与交流,而找回旧谊重叙生死契阔,也在此书内作个永久的相逢纪念吧。我充满感谢与你们在书裡书外有缘相逢!」<br/><br/> 二OO九年七月七日,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在天下文化出版。她八十一岁开始写此书,在山间养生村裡用古老的书写方式,一笔一划,足足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史诗场景的自传,将家族史和个人奋斗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民国百年的舞台上,读完的人,无不心潮激涌,感嘆不已。昔日学生简媜以「一出手,山河震动」形容此书重量;哈佛学者王德威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描述此书令人低迴咀嚼,一唱三嘆的感受。<br/><br/> 《巨流河》出版后,不仅出现洛阳纸贵的盛况,无以数计自发性的书评、读后感出现在报章、网路;媒体纷至沓来;读者致敬、请安、提问的函电不断,齐先生恳请读者以写信代替面见,如此才稍得休养喘息的空间。<br/><br/> 二O一O年底,《巨流河》简体字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取得授权,虽在少许删节的立场上有些折冲与磨合,但终能顺利出版,并立刻引起大陆读者既广且深的触思。北京资深记者卢跃刚形容,这是本「拿在手裡不敢轻易打开,打开了不能轻易合上,合上了心裡却时时牵掛,隐隐不能释怀的书。」<br/><br/> 面对原本对她毫不熟悉的大陆媒体,齐先生不得不以亲自书写的方式,较精确地回答他们的提问。她同时又非常珍视她所收到的数百封贴了邮票的信(她不用电脑),也勾起她想要做一整体回答的念头,──珍贵的《洄澜─相逢巨流河》便慢慢成形。<br/><br/> 天下文化的编辑选出了大约十分之一的信函,加上代表性的海内外评论、访谈,浓缩精简,涵容在这本由《巨流河》的洄澜所形成的时空之书中。这些相逢,如此愉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