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

走进非洲
作者: 赵彦明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走进非洲
ISBN: 9787532188796

作者简介

◎ 作者介绍 赵彦明:出生于陕西汉中。1978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现任科迪健康产业(尼日利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科迪健康产业(加纳)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国家大型企业和化工部下属企业工作,曾在企业学校任中学教师,后在教育管理部门任职。1997年正式辞职下海经商,1999年加入到国内一家大型保健品公司,2000年外派非洲,在这家企业担任经理,一直到2004年8月离职。2005年再次进入非洲,创办企业,和当地药厂合作,将中草药成功地在非洲生产,并自己组建销售队伍。至今,企业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在非洲6、7个国家开设专卖店600多个。从2000年开始,到过非洲30来个国家。 ◎ 作者自述 “从2000年起,我的命运就和非洲捆绑在一起了。我的足迹遍布非洲30多个国家,我见过非洲形形色色的人,上至总统,下到底层的老百姓,甚至还和持枪的劫匪打过交道。我恐惧过,不是面对劫匪,因为那一刹那早已忘记了恐惧;也不是在塞纳里昂突然遇到两派武装交战,而被困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营地10天。在一次面对博茨瓦纳艾滋病儿童时,我害怕了,不敢上去和她们握手拥抱,我的旁边就站着博茨瓦纳的第一夫人和中国外交官,他们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因为我是来给这些可伶的孩子们捐赠的。我的使命感战胜了恐惧,走上前去,握住了孩子们那枯瘦的小手,帮孩子们拭去脸上的泪水。当然,在和非洲朋友相处时,感动和快乐时刻伴随着我,他们心地善良,热情好客,真诚坦率,乐观开朗。尽管非洲的许多国家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和国内比差距明显,但我依然选择了留在非洲。因为这是一片人类最早涉足的土地,至今为止还有很多地区仍然没有被人类的文明所覆盖。非洲是人类的希望之一。走进她,了解她,善待她。”

内容简介

研制中国面条—— 回到公司,我马上开始研究压面机,发现需要将压面机固定住,可是厨房的台面都是大理石,而餐桌和餐椅又都是塑料的,怎么固定压面机上的螺丝呢?我无计可施,只能请来小楚当助手,让他用手将机器压在餐桌上,我来压面条。掺了木薯粉的面粉和普通面粉差别太大,用水根本揉不到一起。无奈,只好一点点摸索,又加上鸡蛋,又放点食盐,总算压出了像面条一样的东西。厨房里闷热得像蒸笼,我和小楚的衣服早已湿透。好在都是爷们,我俩干脆赤膊上阵,脱了上衣,只穿短裤,一次次制造着这独特的面条。 小楚说:“谁知道这玩意能不能煮,该不会一见水就变成面糊了吧?” 我也担心啊,就说:“那就先试试。”我让小楚先去冲凉,让他一小时后叫未有下来吃饭。我知道,在这种生存环境,首先要关注的是安全,第二就是生活。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说什么都没用。 中国人,中国胃,天天啃面包,吃没有油水的意大利面,怎么能在这开拓市场?今天能否做出一顿像样的中餐很重要,我才来几天,就觉得胃里很不舒服,他们怎么能在这待两个月? 开火,架锅,倒油,不一会,厨房里飘起了久违的香味,一盘香喷喷的辣椒炒牛肉丝就端上了餐桌。未有和小楚也进了厨房,未有脸上露出了从未见过的笑容:“我是闻到香味了。”他笑着说。小楚说:“经理,我让小黑给咱们买一箱啤酒?”我说:“麻烦吗?”他说:“不麻烦,几分钟的事,公司对面就有卖的。”我说:“好!” 小楚离开后,我给未有说:“面条能不能成功,还不知道呢?看起来还不错,和国内的面条没多少差别。”未有说:“我是山东人,馒头面条是我的最爱,唉,看到面条,我就像见了爹娘一样的亲啊!” 水开了,我小心地把面条放进锅里,轻轻地用筷子翻动了一下,盖上锅盖。未有拿了一个面盆,倒了一盆纯净水,放在了旁边。“把面先捞到清水里过过水,”他说。我突然发现,没有笊篱,怎么把面捞到清水里呢?未有说:“我们煮意面,就是用筷子捞的。”我说:“这个面条肯定不筋道,等用筷子捞上来,就化了。”未有也许真是见了亲爹娘一样,热情无比,他对我说:“经理,你去冲凉换衣服,剩下的事交给我吧。” 等我冲完凉,换好衣服,来到餐厅,他们已经开吃了。未有好像已经吃了一碗面条,他高兴地说:“真好吃!”小楚已经倒好了三碗啤酒,他举着碗说:“为我们今天来到加纳真正的第一顿中餐,干杯!”我诧异地问:“你们两个月就没吃过中餐吗?” 颇有传奇色彩的巴博总统—— 巴博总统接见我们的日子定下来了,也是利用休息日,在总统官邸接见。和加纳库福尔总统的官邸不同的是,这里通往官邸的路被视为禁区,汽车在弯曲的道路上缓慢行驶,来到第一个检查站,在前面带路的卡农下车后拿着通行证和卫兵交涉,卫兵让我们下车后一个个查验证件后放行。我们上车继续前行,每拐一个弯就看到有用沙袋垒起的掩体,掩体里有装甲车、坦克、重机枪等武器,让人感觉大战即将来临。到了总统官邸,汽车在红地毯旁边停下,我们一下车就被一群记者包围,旁边有官员给记者讲着什么,阿里说:“官员说,现在只能拍照,不能提问,一会有专门的采访时间可以提问。”另一位官员带领我们走进了总统官邸,记者只能对着我们的背影拍照,闪光灯一直闪烁着。 进了接见大厅,总统的座椅宽大,高高的椅背旁边立着两根巨大的象牙,比科特迪瓦驻加纳大使伊万办公室里的象牙还大,而且这两根象牙是弯曲的,相对而放,恰好组成了一个半圆,拱卫着总统座椅。一位官员给我们安排座位,我紧挨着总统,阿里作为翻译,座位在总统和我之间的后排,卡农和我们的中国同事都依次而坐,我们的对面应该是总统的幕僚和官员吧。 几分钟后,几个人从正门进来,卡农连忙起身打招呼,为首的是一位中年女士,卡农给我们介绍:内务部长、外交部长、教育部长、卫生部长、总统幕僚长等等。内务部长说:“欢迎来到科特迪瓦,大家先坐下,总统马上就到。” 话音刚落,一位礼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大厅,站定后大声喊了一句什么,对面的部长们和卡农都站起来,我们也站起来,总统要到了。 正当我们几个人的注意力都盯着门口看时,总统却从我们的身后出现了,原来有边门。 总统个子不高,据我目测不超过170,上衣是一件蓝色碎花长袖衬衣,下身是一条香槟色的长裤,一双棕色的皮鞋。他笑吟吟地看着我,自己先坐下,然后让我们也坐下。从礼兵喊口令到我们都坐下,像极了是在大学上课,巴博总统就像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事实上他的确是教师出身,教历史的教授。他的眼睛很大,肤色比加纳库福尔总统的要浅一些。他对着内务部长说了一句什么,阿里在我耳边说:“总统让记者先进来。” 门外的记者都进来了,大家都抢好位置,拿起相机拍照。电视台的摄像机也架好了,录音和摄像就位。这时卡农先站起来了,他对总统说,请让他先发个言。总统点头了,卡农拿出了准备好的讲稿,开始念起来。阿里同声给我翻译,大意是歌颂巴博总统治国有方、深得民心等等,然后就是要保卫科特迪瓦,保卫巴博总统。最后介绍了我们公司,说我们在加纳给经销商发了三辆宝马车,马上也要在科特迪瓦发三辆宝马车,他目前是我们公司在科特迪瓦的第一人,他会第一个得到一辆宝马车。他讲完后,总统带头鼓掌,大家都鼓起掌来。 总统看着我说:“欢迎兄弟般的中国朋友,你们是发新车还是二手车?” 我说:“新车!” 总统对记者们说:“你们要好好报道,中国人把我们当朋友,他们懂得尊重我们,我们欢迎他们来我们国家投资建设,做生意办厂。” 这时卢燕把我们准备送给总统的礼物拿出来了,我站起来对总统说:“感谢总统在百忙之中接见我们,我们准备了一件小小的礼物送给总统先生,请总统先生收下。” 卢燕双手捧着装大象的盒子,弯腰上前送给总统。 坐在总统旁边的内务部长从卢燕手中接过了礼物递给总统,又帮着打开盒子拿出了用丝绸袋子装着的大象。刹那间,大家的眼光都聚焦在那只大象上,只见总统一边欣赏一边情不自禁的啧啧称赞,嘴里说着:“好,真好!” 我说:“这是一公斤纯银打造的,是请的印度的银匠手工制作的。” 总统更高兴了,他说:“你们知道大象在科特迪瓦人民心中的位置吗?” 我说:“我们知道,科特迪瓦原名就叫‘象牙海岸’,大象就是科特迪瓦的象征。大象是个吉祥的动物,尽管个头大,但从来不欺负别的动物,它热爱和平,就像科特迪瓦的人民一样。我们送给总统这尊银质的大象,希望科特迪瓦国泰民安,和平安详。” 总统开心地笑着,他问我:“你这是送给我本人的吗?我是不是可以拿回家收藏呢?” 我看着总统先生像个淘气可爱的孩子,也开心地说:“这就是专为总统阁下定制的,当然应该放在总统的家里。” 这时内务部长轻声给总统说:“记者们想近距离的给大象拍照片,可以吗?” 总统把大象交给内务部长。说:“你拿去给他们拍照,别摔坏了!” 记者们拍完照片,总统让内务部长请记者们下场休息。记者都走后,总统对他的那些部长们说:“中国人口众多,并不富裕,但是他们不愿意看着非洲人受穷,还尽可能地帮助非洲,这样的朋友可交往。”他指着我又对内务部长说:“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内务部长连忙拿出我的名片看了看:“威廉,我记住了。” 总统说:“以后威廉一进入科特迪瓦你就要告诉我,我随时要见他。” 内务部长说:“是的,总统先生。” 一个中国人的非洲创业史 一个中国人,被企业派到了非洲,去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结果,他竟然在非洲闯荡了25年,足迹遍布非洲30多个国家,也从一个打工者,成长为一个企业家。如今,他的命运已经和非洲融为一体。 他的企业,成功将中草药在非洲生产了出来,不仅为当地民众治病,还普及了中医中药文化。 二十年来,非洲好几个国家总统接见了他。加纳(前)总统库尔福、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