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作家背后的妻子们
ISBN: 9787532190171
卡梅拉?丘拉鲁(Carmela Ciuraru) 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协会的成员,接受过《今日秀》以及国际知名报纸和广播电台的采访。著有《笔名:笔名的历史》[Nom de Plume:A (Secret) History of Pseudonyms]、《初恋》(First Loves)《孤独诗》(Solitude Poems)。
前言:妻子该做什么 “凡是有钱的单身男性,肯定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个举世公认的真理。”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写出这样的名句。两百年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地回应:“曾经渴望他,得到了他。坏了。”做妻子的问题就是做妻子本身。有史以来,婚姻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女人作为财产绑定在男人身上,保护血脉,保证后代的血统纯正。女人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男人,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如此,事实也是如此。“对年轻人来说,妻子是情妇;对中年人来说,妻子是陪伴;对老年人来说,妻子是护士。”弗朗西斯?培根于1597年写道。女性困境的根本可以追溯到亚当与夏娃的神话,在这个故事中,女性的自主意识成了对天堂存在的威胁。夏娃的诞生便是用亚当的肋骨做成的——女人来自男人——这构建了一个概念:女人的存在完全依托于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也只能靠他来认证。在《创世记》中,上帝命令夏娃:“我要大大增加你怀胎的痛苦,你会在痛苦中生产儿女;你要恋慕你的丈夫,他却要管辖你。”夏娃可能在想:“杀了我吧,上帝。”但是这个模式已经生成。 曾经,女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一天,她们的王子会来临。做一个妻子是一种荣耀徽章,不论婚姻有多么凄惨。另一个选项——成为单身老女人——却是更加糟糕的。做妻子就是被献祭,做一份不动产、一个厨子、一个管家、一个保姆,还要兼任其他职责。女人发誓服务、顺从,从法律意义上来讲, 她就不存在了,而丈夫所被要求的就很少。有句箴言:“得着贤妻的是得着好处。”婚姻的发明是给男人的礼物,也是一种家庭之间战略结盟的手段。据说,社会稳定要靠婚姻。当婚姻关系不如男人所愿的时候,他可以为了满足自己做任何他认为必须做的事,谋杀除外。如果他打自己的妻子,法律会维护 他的权威。他也有权要求性,即使是无爱的、强迫的。(在美国,1993年以前,婚内强奸在全部50个州都不是犯罪。)13世纪,英国法学家及宗教领袖亨利?德?布莱克顿,埃克塞特大教堂名誉主席,宣称一对已婚夫妇就是一个人,那个人是丈夫。1863年,露西?吉尔莫?布雷肯里奇,一个弗吉尼亚州的19岁女孩——在战争中写日记以排解寂寞——私下里抱怨说, 她永远都无法学会爱一个男人:“哦,我可真想娶个妻子啊!” 妻子的历史主要是关于沉默、坚韧、忍让的,数不尽的女人被妖魔化、边缘化、歪曲报道、捂嘴。当她们被困在糟糕的婚姻中,她们的丈夫却可以去外面找更多、更好的女性。妻子们必须为了大局埋葬自己的欲望、希望、遗憾,粉饰太平——同时还得做好一个贤内助。 当代的婚姻在理想状况下应该是平等的,给双方性满足,是双向支持的联盟,由爱和友谊构成。可是对于很多情侣来说,不论是不是异性恋,这种完美的婚姻几乎看不到。现代婚姻是一系列的妥协,夫妻双方不断地在工作、看孩子、家务、金钱相关的争吵、积攒的牢骚、发酵的敌意、亲密关系之间挣扎。(对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这些负担极为沉重。)也许,这解释了为什么婚姻的“经营”是永恒的话题,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之后,产生乏味感不足为奇。“阿诺德?贝内特说婚姻的荣誉藏在‘日常’之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6年的日记中写道,“一段恋情中所有的敏锐都会被这些所磨灭。” 再加上名气、男性优势、不择手段的野心、自恋、厌女、不忠、酗酒,还有一两种情绪障碍,你将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著名作家的婚姻如此风雨飘摇、短命,互相折磨。既然这些出色的文学作品都是他们婚姻的产物,“婚姻失败”的意义如何解读就有些难以界定了。典型的规则在这里并不适用。(对妻子来说,“过上幸福生活”通常意味着“离婚后过上幸福生活”。)可是,结束并不总能提供通往救赎的康庄大道,即使在妻子才是著名作家的时候也是如此。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普利策奖获奖诗人莎朗?奥兹被问到她在毁灭性的离婚之后是否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她说:“我当时已经55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全新的自己。我能做的只有坚持。” 在传统的文学婚姻中,妻子所面对的前景相当惨淡。她必须满足那个所谓的“大作家”的超常需求,她自己的工作永远没时间做。文学作家的妻子是独一无二的一群人,她们需要一种独特的刚毅,没有什么手册可以给她们指导。“早晚,这些伟人都会露出相似的真面目。”维克特?索顿?普里切特曾哀叹道,“他们从不停止工作。他们从不会失去一分钟时间。这很让人压抑。”更压抑的是他们的妻子。“我真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这句话通常是用来评价妻子和母亲的,她们总是有服务他人的超自然天赋,但我们不大可能听到有人这样说她们的作家丈夫。我们太清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了。 他们的自我有一个小国家那么大,文学雄狮在纸上很强大,在日常生活中却成了无助的小猫咪——什么事都依赖妻子,小到收起雨伞、接电话、舔邮票(说你呢,弗拉基米尔!)。 这些西方文学中高大、孤独的天才们——列夫?托尔斯泰、狄金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没有他们的妻子,他们又是谁呢? 在历史上被赞颂的文人婚姻中,丈夫都享有盛名,而妻子则沦为脚注。是的,这个结构是简化了,在极少的情况下子是艺术家,被男人服务、支持——或者,在同性关系中,被一个女人服务、支持。不过在历史中寻找后面这种情况的例子并不容易,一只手就能数完。(我能想到的有乔治?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 不过,不论性别、性向,长久以来存在且被浪漫化的“孤独天才”的概念挥之不去,同样顽固的还有“受折磨的天才”神话。即使有时候,故事中的作家顶多算得上平庸,他们在其他方面算不上天才,但在有些方面确实算,很会让其他人——准确说,是他长期受折磨的妻子——抬举他,传递“他很伟大”这个神话。黛安?约翰逊在她出色的传记《第一任梅瑞狄斯夫人和其他不值钱的生命真实历史》中完美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很多人描述过著名作家脖子上挂着餐巾坐在餐桌旁主持大局的场景。他很出名,所有人都记得他的话。他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毕竟他是个作家,他会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这些话。我们忘记了餐桌旁还有其他人——一个安静的人,被时光磨得模糊不清,变成一个影子。她的心跳动着,装满了爱,也许当我们的作家在自己书房里踱步时,她的心还装满了愤怒、恐惧;她的双手关节惨白,紧紧抓着围裙,她的脑海里思绪万千。或者,她离开房间时忍不住地啜泣。 人们通常把同性关系尊崇为平等关系的典范,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比另一个“低”。在2014年的采访中,研究员罗伯特-杰伊?格林说,他的调查结果显示,同性伴侣“在关系中更加平等。他们在决策过程、经济、家务、育儿方面都更加平等。简单来说,不论我们调查的是哪个维度,同性伴侣的平等程度都远超异性伴侣”。人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一对女性伴侣中如果有一人或者两人都是作家,那么她们的家务关系将会处于完全平和的状态,像个乌托邦,能毫无阻碍地激发智慧和创作欲望。可现实要复杂得多。 “公众普遍相信,如果不是因为爱丽丝?托克拉斯,格特鲁德?斯坦因可能会继续写很多年几乎没人感兴趣读的东西。”珍妮特?马尔科姆在《两个人生:格特鲁德与爱丽丝》中写道。1907年,斯坦因在巴黎遇见托克拉斯的时候,她已经对这位天才很有了解。斯坦因需要关照和营养,托克拉斯的出现正是时候。“她将怀疑从斯坦因作为艺术家的意识中赶出去了,”马尔科姆写道,“她之后还会将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从斯坦因的沙龙里赶出去。”两人同居之后,托克拉斯建立了严格的时间表。她通常早晨6点钟起床,据说这时候开始亲自打扫起居室这样才能保证里面的东西不被摔坏。她管理家里的仆人,做每餐计划,将斯坦因的手稿打印出来,享受其中的亲密感。“我有一种格特鲁德?斯坦因专用技巧,就像演奏巴赫一样。我的手指已经适应了格特鲁德的作品。为《造就美国人》打字的时候是我非常幸福的一段时光,”托克拉斯在《那些被铭记的》中写道,“我本希望那样的日子能永远继续下去。” 她对斯坦因才华的信仰让斯坦因本人更加有信心。毋庸置疑,斯坦因是这家里的男人,托克拉斯则扮演新娘和缪斯的角色。(斯坦因经常叫托克拉斯“老婆”。)“家务劳动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分配是这样的,一个大包大揽,另一个什么也不做,这是斯坦因的才华得以绽放的先决条件之一。”马尔科姆写道,暗示一个伟大的女人背后,总有一个更加伟大的女人。“做一个天才要花很多时间。”斯坦因在《每个人的自传》中写道,“你得坐在那儿,无所事事很久,真的什么也不做。”斯坦因于1946年去世,享年72岁,而托克拉斯之后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她维护着斯坦因的文学圣殿和私人传说,像一条狗守着主人的墓穴一样忠诚,”马尔科姆写道,“她会冲任何太过靠近墓碑的人狂哮。” 托克拉斯大概可以被描述为女同版的薇拉?纳博科夫,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妻子和一个名字成了文学妻子艺术代名词的人。托克拉斯像许多天才的妻子一样为了服务伴侣,放弃了自己的野心,她曾经是一个颇有前途的钢琴演奏家。托克拉斯于1967年3月7日逝世,享年89岁,她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与斯坦因同葬,永久地保护她们之间的联系。 …… 在传统的文学婚姻中,丈夫常享有盛名,而妻子则沦为脚注。她们是丈夫作品的第一审阅人,也是丈夫不忠的承受者。她们是家庭生活的照料者,也是丈夫创作事业的得力助手,她们是发光发热的独立个体,更是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突破传统文学婚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不再将妻子视为丈夫的附庸,而是作为独立、才华横溢的个体进行深入挖掘。以诙谐、煽动性的视角带领读者审视了五位作家纷乱的婚姻,揭示了创作过程以及金钱、权力和名誉在这种复杂而迷人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赞扬了在婚姻中幸存下来的妻子们的勇气和韧性。 1. 颠覆传统视角,重塑文学伴侣形象。 本书突破传统文学婚姻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不再将妻子视为丈夫的附庸,而是作为独立、才华横溢的个体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讲述五段非凡的艺文界婚姻,展现了这些女性如何在丈夫光环之外,以自己的智慧、才华和坚韧,为文学与艺术界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2. 深度剖析文学背后的女性力量,赞扬其非凡的决心以及巨大的勇气。 每一对伴侣的故事都是对文学创作背后女性角色的深度剖析。读完这本书,我们会了解到这些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微妙平衡,她们如何作为丈夫作品的第一审阅人,用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影响并提升了丈夫的创作质量,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自身卓越的文学与艺术素养。 3. 双重角度描写婚姻中的隐秘,深入探索人性的多面性。 书中不仅讲述了婚姻中的甜蜜与成就,更不避讳地展现了其中的挑战、牺牲与背叛。通过这些真实而复杂的故事,作者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人性的多面性,理解在爱情与梦想交织的旅途中,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艰难抉择与内心挣扎。 4. 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深入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恋关系。 从英国到意大利,再到美国,本书选取的五段婚姻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婚恋关系,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文化对爱情、婚姻、家庭观念的塑造与影响,激发当代青年对自己的婚恋关系进行反思与深入思考。 5. 通过这些非凡女性的故事,激励当代女性的自我觉醒与成长。 本书不仅是对过去文学婚姻中女性角色的重新审视,更是对当代女性的一种激励。它鼓励所有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惧挑战与牺牲,学会在家庭、事业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自我价值,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芒。 6.书中包含一些珍贵的照片,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