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90
折扣购买: 以文学的名义(精)
ISBN: 9787567576599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2~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一2010年*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聘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年获**《联合报》文学奖。2014年获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2014年及2015年连续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主要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孩子们》(**版)、《一个影子的告别》(**版)、《空巢》(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及《南方都市报》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流动的房间》(2013年新版)、《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说》(《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小说》(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与马可·波罗同行》、《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
大学二年级,你在北京航空学院图书馆的期刊阅 览室里读完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感动得“**次”为文学作品流下眼泪。而三十二年 以后,在这位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过非凡影响的文学 大师离开人世的时刻,你对他孤独的人生和作品做出 了精到而动情的解读。你的《献给孤独的挽歌》一文 在2014年4月25*传遍了中国,感动了无数热爱文学 的读者。发表这篇长文的媒体在编者按语中感叹说: “中国作家总算对马尔克斯有了一个交代”。现在回 看自己的文学道路,你怎样评价十八岁的那次阅读对 你的影响?是否可以说,是马尔克斯开启了你的文学 之门? 阅读对写作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据说福克纳当 年从欧洲旅行回来的路上一直在阅读被美国法庭定为 禁书的《尤利西斯》。乔伊斯的“意识流”让这位长 年生活于美国南部的天才顿开茅塞。而马尔克斯本人 也是在读到福克纳和卡夫卡之后才顿悟了小说的奥秘 ,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影响”是关于写作者的 一个重大问题。我的情况有点奇怪。对我影响*大的 是哲学,尤其是关于存在与时间的哲学。在以前的访 谈中,我多次提到过1976年(也就是十二岁那年)的夏 天,我无意中在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书中读到了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名言。那是我一生中 与真理*宿命和*震撼的相遇。我后来多次强调:“ 我的写作是十二岁那一次阅读留下的伤痕。”忧郁的 情绪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六年之后,那忧郁的情 绪又被《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推向了*深的部位 。那是我与真理的另一次宿命又震撼的相遇。就像《 等待戈多》一样,那也是一部关于等待的作品,是等 待得令人窒息的作品。它将读者带向什么都没有发生 (或者说什么都不可能发生)的结局,带向**的虚无 。生命和时间因此都变得毫无意义了……这就是孤独 的极限。我的写作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我的人物都 在遭*着孤独的煎熬,现在想来,这一切与十八岁的 那一次阅读当然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你的**作是中篇小说《睡星》吗?是什么时候 发表的?这篇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坚定了你走上文学之 路的信心?现在回头看,你如何评价这篇**作? “**作”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不为人重视了, 就像“**”这种生命状态一样。《睡星》发表于 1988年第8期的《作家》杂志,而且是头条。在那之 前,我只在不起眼的报纸上发表过一些短小的作品。 《睡星》是1986年1月写成的。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 里,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它被一家一家的杂志拒* ,有两次甚至都已经到了*后的一关,到了发稿的前 夕。这种令人气馁的经历成了我随后文学道路上的“ 常态”。它也是我现在还经常要面对的“新常态”。 是述平的信传来了我文学道路上的**份捷报。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