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作者: 宋鸿兵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15.20
折扣购买: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ISBN: 9787535452191

作者简介

宋鸿兵,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曾被全球销量第一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7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垄断中国财经图书畅销榜第一名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中国大妈”等词语皆成为流行词汇。

内容简介

汇丰银行:你的地盘我做主 在所有政治经济的要素中,货币最为关键;在货 币的全部制度里,创 造货币的权力最为核心。但是,在这一国家的神圣权 力问题上,几乎找不 到任何经济学家们的只言片语。 美国货币史学家德玛尔 1864年初,两份在中国成立银行的商业计划书摆 在了老沙逊的办公桌 上。一份是孟买本地的英国商人开始筹建面向中国金 融市场的“中国皇家 银行”,另一份是一位年轻的苏格兰航运商人的“香 港和上海银行”计划 书。最终打动老沙逊的恰恰是那位毫无银行业经验的 年轻人的计划。这个 苏格兰小伙子名叫托马斯·苏石兰,年方三十却已经 是著名的大英轮船公 司驻香港的业务总监和香港黄埔船坞公司主席了。 老沙逊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主意。作为一家总 部设在香港和上海的 银行,与那些仅仅在香港和上海设立分行的外国银行 相比,在信息联系方 面会更加便利,这一点在交通与通讯还不发达的19世 纪显得尤为重要。市 场时机转瞬即逝,那些需要向远隔重洋的总行请示的 银行,在未来与汇丰 银行的竞争中只能居于下风。 老沙逊立刻批准了这个项目。 在汇丰银行的主要股东中,除了沙逊,还有宝顺 和旗昌洋行。然而宝 顺洋行在1866年席卷全球的棉花泡沫危机中破产,旗 昌洋行也在危机的打 击下,于19世纪70年代初淡出中国市场。于是已经成 为鸦片新霸主的沙 逊洋行,就成为汇丰银行的主要支柱。汇丰银行实际 上成为罗斯柴尔德一 沙逊同盟在远东金融布局中的一枚关键棋子。 这样一家银行必然引起巴林系的怡和洋行的坚决 抵制,这既是基于伦 敦金融城巴林与罗斯柴尔德势力的争霸,也是源于实 实在在的利益之争。 汇丰银行刚一诞生,就赶上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 带来的金融危机。 当时世界工业体系的核心战略产业是纺织业,纺 织业需要的主要原料 是原棉。世界主要棉花产区在印度和美国南方各州。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后,掌握制海权的北方即对南方实施海上封锁,南方 对世界市场的原棉供 应立刻中断。英国棉纺织业转向印度的棉花,印棉价 格随即暴涨。孟买和 加尔各答的棉花市场,立刻成为大小投机商人的赌场 。棉花泡沫催生了更 大的金融泡沫。在英国本土,大量资本金严重不足的 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成 立,英国殖民地银行数量也急速膨胀。1862一1865年 ,先后诞生了19家银 行。单是1864年登记的殖民地银行就多达7家。在香 港和上海,新成立的 英资银行数量也大幅增加,这些空壳银行的金库里远 没有它们在招股书上 所声称的金额。 就在这时,“噩耗”传来,美国内战结束了!震 撼全球金融业的棉花 危机开始了。伦敦金融城首当其冲,1866年一年之内 ,接连倒闭了17家 银行。 金融海啸的冲击波迅速波及远东。1866年,香港 、上海出现开埠20 多年来的首次金融大恐慌,一系列外资银行和本土钱 庄倒闭。当金融海啸 的巨浪退去,沙滩上还屹立不倒的只剩下老牌的丽如 银行、有利银行、渣 打银行、法兰西银行和汇丰银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是在金融海啸的第二 年,汇丰银行的一根 台柱——老牌的宝顺洋行竟然被“淹死”了。这时的 巴林家族在金融危机 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双重打击下已经自身难保,无力 顾及远东的小兄弟,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宝顺洋行被棉花危机拖下水。宝顺 的垮台严重打击了羽 翼未丰的汇丰银行。 这时站出来力撑危局的,正是沙逊洋行。从1866 年起,沙逊家族将所 有在华鸦片贸易所得利润,全部通过汇丰银行进行汇 兑。在世界金融海啸 的冲击下,唯一还有超额利润的生意就是鸦片贸易了 。这个维持伦敦金融 城和大英帝国经济生命线的“通货”,再一次用中国 老百姓身上的经济血 液挽救了大英帝国远东的金融循环系统,并成为国际 银行家们完成远东利 益格局大洗牌的筹码。 就在各大银行苦撑危局之时。汇丰银行在沙逊巨 大的鸦片利润支撑 下,抓住大好战机,开始横扫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同行 。 1866年6月,远东银行业的大哥大丽如银行召集 渣打银行、有利银行 和法兰西银行等外资银行,商量“后危机时代”的金 融风险问题,最后决 定将通常使用的6个月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缩短为4 个月。一是减少银 行自身的风险,二是适应新的商业贸易环境。从1867 年1月起,在中国的 分支机构,不再买卖超过4个月到期的汇票。 P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