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作者: 李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60
折扣购买: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ISBN: 9787568075688

作者简介

李林,女,彝族,云南普洱人,先后获华中师范大学学士、硕士,四川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科学专家库成员,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秘书长,湖北首批“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成员。英国University of Brighton旅游政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参与European Union(欧盟)、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研究项目“Culture, Tourism and Society”(文化、旅游与社会)。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部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联项目、武汉市软科学重点项目等研究,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近年参与湖北省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全国多地文化产业规划、文化项目策划,以及旅游和特色小镇规划工作,完成多篇重要咨询报告。出版学术著作6部,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公共文化建设是保障我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了科学判断,明确当前我国*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明确了新时代我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到2022年,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再次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国家重大战略,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新时代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必要性突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指乡村文化生活所依托的物理场域,还涵盖了文化主体、文化价值、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机制以及虚拟空间等,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域,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实践中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早在2000年,学者王列生在《文化的贫困与文化的解困》一文中就指出“经济主导下的中国文化已陷入贫困,主要原因是公共文化空间萎缩、个人文化权利未能真正获得”。针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问题,学者陈波指出,我国“农民文化主体性丧失,传统文化再生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内生动力不足,农村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总体上看,我国乡村社会建设虽已取得不少突出成就,但受市场经济、快速城市化等因素影响,我国乡村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文化衰落、文化生态破坏、公共文化空间萎缩、公共性消解、农民精神生活空虚和伦理价值迷失等现象,新时代面对国家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重构中国特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必要性、紧迫性突出。 从研究视角看,本书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视角切入,回顾并分析当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历程,借鉴国外公共文化空间经验,对未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从研究内容看,在理论方面,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国特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等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具体路径;在实践方面,结合近年来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成果,对国内不同区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从研究趋势看,本书剖析了新时代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等战略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在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2035远景目标的统筹引领,以及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等背景下,未来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和研究趋势。 本书理论结合实践,是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地方实践部分具有较强资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