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

人间至味
作者: 编者:丰子恺散文奖组委会|责编:杨兵兵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12
折扣购买: 人间至味
ISBN: 9787521215588

作者简介

丰子恺散文奖组委会,“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由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政府、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桐乡市委宣传部、桐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桐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桐乡市石门镇人民政府、桐乡市作家协会、桐乡市归侨侨眷联合会、子恺传承(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内容简介

.常州城里觅渡缘 文/梁衡 如果让我在故乡之外再举出一座交往最多的城市,那就是常州了。常州人待客时常说一句话:“常回来看看。”而我自第一次去常州做客之后,竟常来常往不觉已三十年。 像许多有缘人的故事一样,第一次结缘,总属偶然。那还是1990年秋天,当时我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因公去处理一张报纸的创办事宜。事毕,我问常州有什么名胜可看。主人,即那张报纸的筹备人王荣泰先生说:“有。小小常州城出了三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都有故居和陈列馆在。”我们就信步来到瞿秋白纪念馆。瞿秋白是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纪念馆是一座老祠堂,也即瞿秋白的故居。原来当年秋白家道中落已穷得屋无片瓦,就寄居在瞿家祠堂里。我参观过后深为秋白的家业之苦和人生坎坷感动,心情正处在压抑、悲恸之中。时已黄昏,老屋旧院,暮云四合,周围显得有几分凄清。突然院子里出现几个孩子在打打闹闹地扫地干活,脖子上的红领巾如闪闪的火花,为这所老宅带来几分生气。我问:“哪里来的小学生?”答:“紧邻祠堂的是一所小学,学生常来纪念馆义务劳动。”“什么小学?”“觅渡桥小学。”“觅渡”二字让我心头一惊!一般地名多是张家巷、李家桥的,怎么会有这样文雅的名称?令人想起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或屈原的“上下求索”,更联系到秋白一生都在寻觅生命的渡口,临刑前还留下那一篇《多余的话》。我问这个地名起于何年,答曰:“清代嘉庆年间。这瞿家祠堂前就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名觅渡桥。到上世纪‘备战备荒’时,河已干涸而改建成防空洞,洞上修路,就是现在的这条市中心马路。”二百年前就有“觅渡”二字,难道真有什么之说,一谶纬之说,一谶成真了吗?而且竟能又是留此名。就这一点缘起,打那之后我几乎每年来一次常州,漫步祠堂,研读资料。六年后终于写成《觅渡,觅渡,渡何处》,很快被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2005年6月在秋白就义七十周年时,这篇文章又被刻石为碑立于纪念馆院中。翠竹环绕,桂花飘香(秋白出生的老屋名八桂堂),愈觉“觅渡”是概括秋白人生的最好文学意象。文章最后有一句话:“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觅渡”成了秋白一生最好的文学意象,“觅渡”又成 了一种诚实人格与探索精神的象征。 常州街头甚至出现以觅渡为名的商店。王荣泰先生灵机一动,想何不注册一个觅渡文化公司。谁知,早有人先他一步。真是“觅渡,觅渡,惊起一片鸥鹭”。全国竟有一百多个,而且远在外地,已成一种文化现象。网上一查这个名字早被人抢注。于是他决定在常州这个觅渡的发祥地成立一座觅渡书院,弘扬觅渡精神。在筹备过程中,远在湖南的一位宣传干部一定要求参加,原来她的网名就叫觅渡。而甘肃的一个二十岁的在校大学生网名也是觅渡,可见,秋白精神静悄悄地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而新疆的一位朋友听说要建觅渡书院,竟从数千里外寄来一段沙漠里的老胡杨木,以颂秋白之坚韧,上面题字,一面“大漠胡杨,春风玉关。觅渡人生,来到江南”,另一面“觅渡书院”。觅渡成了常州的文化符号,又辐射向全国。 因为常来常州,就想到了秋白之外,这里还有哪些文化名人。稍一打听,竟多得数不过来。历史上的常州包括现在的无锡、宜兴。连接苏州、南通的大运河从城中贯通而过,商业繁荣,也就文人云集。最典型的评语是龚自珍那首诗《常州高才篇》:“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文人名士已多得不胜数,曾产生过一千九百位进士、九个状元。名声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了,他谪贬海南被赦返回后,便在常州买了一块养老之地,可惜命运不济,很快去世。 还有写有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词人蒋捷。近现代有徐悲鸿、潘汉年、蒋南翔、吴冠中、周培源等,都是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的人物。就说这个觅渡桥小学吧(简称“觅小”)也名声赫赫,它是秋白母校且不说,竟还又出了六个院士。现在已是“觅渡教育集团”,竟有六千学生,为江南名校。行文至此顺便讲一个笑话,我因与“觅小”的孩子当年缘接一面,才有了《觅渡》一文的流传,学校就赏我一个名誉校长,并正式颁发了聘书上网公布。一年后忽然收到一个家长的信,说孩子到上学年龄,“觅小”一额难求,求我这个“校长”开个后门。他哪里知道我只是挂个空名。倒说明“觅小”影响之大。 因为《觅渡》一文的传播,觅渡桥这个老地名又重回人们身边。但是时势之移,桥早已不见。常州本是大运河边的一座小城,历史上石桥无数。若能找回一座二百年前的老桥,重续历史,也是一段佳话。这个念头一出,就成了两个当事人,觅渡书院院长王荣泰与“觅小”校长吴毅先生的心病。他们前后三年翻查资料,探访旧人,总算弄清了原桥的位置、式样,又请人设计施工,已经消失了二百年的觅渡桥穿越历史风尘终于重现于现代都市常州,静静地卧 于秋白纪念馆与“觅小”门前,向人们叙说如烟往事。因为与这件事缘分之深,我也脱不了干系,就请我写了一篇《觅渡半桥记》刻于桥头。算来自我第一次来常州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而与写《觅渡》文相隔二十四年了。记: 岁月流逝,山水易位。清嘉庆年间常州城内有一条子城河,河上有座觅渡桥。年荒日久,河桥早废,几无人知。幸而桥畔有一所觅渡桥小学,为老常州保存了一个旧地名。小学曾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母校,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他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觅渡桥见证了中国和常州的一段近现代史。 为留住历史记忆,常州中国剪报社与觅渡桥小学发起重修觅渡桥的活动。但原桥早已被穿城大街切去一半,车水马龙,旧景难再。于是另生创意,仍在北岸原址建桥,腾空向南戛然而止,是为半桥。时空穿越二百年,瞬间定格在一时。时人轻轻抚桥栏,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行百里者半九十,后来者当更起宏图,长虹万里架到天外去! 一座城市是否有名,主要是看它是否藏有一颗文化的种子。只要这颗种子在,不管什么因缘,随时都会发芽开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