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美术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克利
ISBN: 9787535680914
少有画家如保罗·克利般清晰地强调过自己作为 艺术家诞生的那一刻。1914年4月16日,他在突尼斯 的凯鲁万填下了自己的艺术出生证明。那天克利在他 的日记中写道:“色彩让我着魔……那就是这愉悦时 光的意义:色彩和我是一体的。我是一个画家。” 克利那时候已经34岁了。他于1879年12月18日出 生于瑞士伯尔尼附近,是一个德国出生并有德国国籍 的音乐教师汉斯·克利(Hans Klee)的儿子。保罗的 母亲和她丈夫一样,也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孩 童时期的克利就学习拉小提琴,到了近乎职业的水准 。后来,在他1906年娶了钢琴家莉莉·施通普夫 (Lily Stumpf)之后,音乐晚会便成了他家庭生活常 有的一部分。在确立视觉艺术独立于再现的自由时, 用音乐作类比就十分重要,而克利则很有资格理解这 个类比的用法和局限性。 克利的外表很不同寻常。熟知他的威尔·格罗曼 (Will Grohmann)曾提到过他异域风情的外表:阿拉 伯人般带点黄色的皮肤,高高凸起的前额,大大的棕 色眼睛,和一股少言寡语的审慎和凝重。照片证实了 格罗曼的回忆(图1)。克利1898到1918年的日记是 他热烈地生活在他那充满想象力的世界的证明,他所 记下的东西有时不费力地达到了超现实的边缘,又常 常混有尖锐的观察和刻薄的评论。 和他的音乐训练一样,克利也接受了全面的学院 教育。希腊语的知识自他上学起就一直伴随着他,他 一生都在持续阅读希腊语作品。除了对希腊语和法语 经典的掌握,他也清楚当时法国和德国艺术、文学以 及音乐的进展。 克利于1898年毕业于伯尔尼的文学高中 (LIteraRschule)。在他的高中时代后期他一直犹豫 应将音乐还是艺术作为职业,但毕业时他已下定决心 。那时他面临着所有有热望的乡间年轻艺术家都需要 做的决定:到哪里学习艺术?他选择了慕尼黑。1940 年,在他死前不久,克利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他做此 决定的原因:“当初对于我未来方向的觉悟——现在 也多少一样——带领我出了国。我需要在巴黎和德国 间选一个,而我对德国的情感更为强烈。我就这样去 了巴伐利亚首府。” 那时的巴伐利亚首府即慕尼黑。如果克利选择了 巴黎,他本人艺术的发展甚至大体而言现代艺术的发 展都一定会不同。英文版本的现代艺术史赋予了巴黎 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但克利是德裔,因而于1898年 去慕尼黑学习十分合适。象征主义的潮流不仅在巴黎 ,也在欧洲各处汹涌着。象征主义的到来动摇了法国 图像逻辑大军的行进,使得许多法国之外的有天赋的 艺术家来到国际舞台,对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尔纳·哈夫特曼(Wetner Haftmann)提出,“ 每当西方人追求内在世界的清晰表达,追求由内心深 处掘出的图像时”,德国唯心主义精神就会站出来维 护自己。19世纪末就是这样一个时期,也因为这些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