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2017)
ISBN: 9787521201062
1
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历程 张 炯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有许多论述,并非偶然。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对文艺都相当爱好和熟悉。马克思早年还写过诗歌,读过许多文学作品。他评论过法国作家欧仁·苏的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德国作家斐迪南·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恩格斯除评论拉萨尔的剧本,还评论过敏娜·考茨基和玛·哈克纳斯的小说以及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诗歌。他在致敏娜·考茨基的信中曾说:“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见,他对于欧洲的文学名家的作品多么熟悉!列宁对文学艺术也不外行。他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系列评论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经典文学评论。他还评论过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和俄国作家高尔基等的作品,并写有《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这样的专论。毛泽东自己就是伟大的诗人,他对我国古典诗词、对《金瓶梅》《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对鲁迅的创作都有精细的阅读和评论,发表过许多精到的意见。上述经典作家皆深谙文学艺术,在著作中提出大量有关文艺理论的见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成还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直接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而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我们则应看到马恩既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康德、黑格尔、莱辛和歌德的美学思想,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美学思想亦是如此。要而论之,他们本人都爱好文学,博览众多作家作品,深谙文艺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颠倒过来,吸收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建构了辩证唯物论,阐明意识反映存在,并反作用于存在,事物总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体现着矛盾对立和统一、量变导致质变、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他们还在深刻研究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础上阐明了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经济利益冲突如何构成阶级斗争的历史,而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又取决于社会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指出经济基础由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正是上述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着他们观察文学艺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他们的文艺理论观点。 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兴起了人文主义思潮。它鼓吹以人性的解放对抗中世纪教会统治时代的神性统治。到了启蒙运动风起云涌,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更先后风靡全球。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体现的就是当年伏尔泰、卢梭等倡导的人道主义。但是,谁都想自由,可是你得首先解决吃饭、穿衣的温饱问题,你才会有自由。为此你就得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你或自己拥有土地与财富,或受雇于地主和资本家,那样你才能得到生存的资料。这样,自由也就难以兼得了。因为你就会被束缚于管理自身的财富或为了温饱而忍受地主和资本家的剥削与奴役。平等在阶级社会里也难以做到。在贫富悬殊的状态下,地主与农奴、资本家与工人、富人与穷光蛋哪有什么平等可言呢?博爱,爱一切人,这当然是很崇高的思想,它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基督教教义。我国儒家也早有这样的思想。孔子主张仁爱,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说的也是很崇高的博爱思想。但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当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时,资产阶级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之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① 2017年度最权威、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成果。